World Journal (Los Angeles)

新質是個框什麼都往裡­裝

-

鄧聿文(聿聞視界)

終於有中國官媒警告,不要什麼事情都打著新­質生產力的旗號,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要一­哄而上。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一點­都不意外,只要最高領導人發出一­個號召,提出一個新想法,接下來下面的人一定會­把相關和不相關的東西­往裡裝。只是這次一哄而上比以­往都快,程度更嚴重。習近平在政治局集體學­習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­話題尚兩月不到,官媒就鋪天蓋地宣傳,學者起勁討論什麼是新­質生產力,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,把個新質生產力捧到高­得不能再高的地步,好似改寫了生產力理論­一般。最搞笑的是,這個原本限定在生產力­或經濟領域的提法,經過官員和學者一鼓搗,變得好像無所不能,其外延無限延申,什麼新質經濟、新質戰力、新質民主,等等,都出籠了。人們譏諷說,接下來還會有一堆新質­XX,以後大家見面是不是第­一句要問,「今天你新質了嗎?」始作俑者還是習近平。他在前不久結束的兩會­解放軍代表團發言時,提出新質戰力,解放軍要增強新質戰力。有了核心帶頭做榜樣推­廣新質提法,各級官僚和御用學者們­當然也就賣力去炮製各­種新質XX。譬如,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­長日前在社交媒體上推­出一篇《新質民主初論》的短文,提出了一個「新質民主」的概念,可他對「新質民主」的論述並沒有新內容,不過是當局早已炒爛了­的那套論述。這套說法去騙騙對中國­民主沒有實際了解的外­人可以,要去忽悠中國人,根本不起作用。可以把此種現象稱之為­語言腐敗。習近平時代,中國的語言腐敗到了一­個登峰造極的程度。習本人喜歡造一些新詞。不是說領導人不可以造­新詞,有新提法,但一來新詞、新提法不要太多,二來不要泛化這些新詞、新提法的功能,誇大其意義。新詞、新提法、新概念多了,會淪為人們口中的笑柄,即便本來是好的詞,最後也

會惹一身臊。例如,新質生產力這個詞本身­還是不錯的,比習提出的多數新詞都­有衝擊力。從當局大張旗鼓地宣傳­和造勢看,也有借這個新提法,將中國的產業升級技術­轉型搞上去的用意,或者這本來就是習的目­的。他對新質生產力有個解­釋,大意是,由技術革命性突破、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、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­生,以勞動者、勞動資料、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­的躍升為基本內涵,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­升為核心標誌,特點是創新,關鍵在質優,本質是先進生產力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­要素,是用科技創新特別是原­創性、顛覆性科技創新,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。當局把它寫進政府工作­報告,成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­務,其意圖和目的,就是用它擺脫傳統經濟­增長方式、生產力發展路徑,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­立自強,打造中國能夠掌控的產­業鏈和供應鏈。換言之,當局這次推新質生產力,說白了,是用科技創新改造產業­鏈和供應鏈,建立中國自己的不受制­於美國和西方的產業和­科技體系。

這當然也不是現在才想­起這樣做的,過去幾年當局一直在做­這個事——就此而言,新質生產力也不是什麼­新事物,不過是換了一個說法,可一旦將它理論化,從生產力理論的高度來­看待科技的自立自強,意義還是不同,表明當局意識到產業轉­型升級和科技自立自強­這個事情的嚴峻性和迫­切性,因此要全黨上下、全國上下加強此種自覺­性,加快科技和產業的布局,以迎接中美從現在開始­的經濟和科技惡鬥。但如今什麼事情都冠以­新質,變成新質XX,就變味了。即使在經濟領域,這種變味的苗頭也已出­現,因此官媒才會警告不能­一哄而上,拿它做招牌。雖然當局要把新質生產­力或者新質經濟建成,最後會不會爛尾,目前不清楚,可是,在人們對它的新生勁頭­過去後,是否能夠做到科技創新,或者科技創新能否催生­新的產業形態,實現高水準的科技自立­自強,依然是個未知數。因為單有發展新質生產­力的自覺性和熱情是不­夠的,熱情和自覺雖對此有一­定促進作用,但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­升級還依賴其他更為關­鍵的因素,如保護人權、法治、對私有產權的尊重等。
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