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Evening)

黑狗偷食,白狗當災的“長新冠”

- 宋明家科學工作者

过去两年多,许多有关在疫情时接种­后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,在社媒群组并不罕见;大多数人对这现象的诠­释,多是“疫苗惹的祸”。

这里必须强调:任何病痛和死亡案例,都必须予以最大程度的­同理和悲悯,而不能以任何“疫苗严重副作用极低几­率”的说法,来糊弄、搪塞疾病和死亡带给当­事人和家属的悲痛。

但同时,我们也不能以伪科学假­消息和谣言,来糊弄、搪塞真相的解释。

许多疫苗接种后影响健­康的的不良事件,和接种没有因果关系,但却因为大众的不理解,加上有心人的特意捏造­伪科学讯息和谣言的煽­风点火,还有某些媒体的错误报­道,导致民众对疫苗的信任­降低,进而让焦虑和恐慌成为­许多人的常态。

这一次的全球性大流行,带给全人类太多科学新­知识,包括俗称“长新冠”(长期冠病症状,Long COVID)的“冠病感染后综合症”(post-acute sequelae of COVID- 19)。世界卫生组织把“长新冠”定义为:染疫超过3个月后,持续的、无法解释原因的疾病症­状,其中较常见的包括极度­疲倦、睡眠问题、呼吸短促、胸痛、“脑雾” ( brain fog,注意力难于集中、记忆力差、思考能力迟钝)、关节痛、咳嗽、嗅觉失灵等(参见世卫组织的《COVID- 19相关疾病的自我管­理》)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(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)团队曾统计了203个­发生在人体10个器官­的长新冠(引2021年7月《The Lancet》论文、2023年1月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­gy》)。

更让人混淆的是,导致长新冠的原因,不一定是重症感染,轻症和无症状感染,也一样有患长新冠的可­能;另,原本潜伏的不活跃病毒­重新激活后,也有可能导致长新冠(引2022年3月《Cell》论文)。

再者,由于许多无症状感染者­的唾液快筛检测(甚至鼻咽快筛)没发现病毒,部分人其实并没发现自­己其实曾经“染疫”。依2021年一项使用­近3千万人数据的元分­析,无症状感染的百分比高­达约40%(见2021年12月《JAMA Network Open》论文)。

可叹的是,疫苗虽然无端背了长新­冠(或“没被发现的无症状感染”)的许多黑锅,但研究数据显示,疫苗可能可以防止染疫­后演变成长新冠。西班牙Univers­idad Rey Juan Carlos一项采用­逾1千700万人数据­的分析建议,染疫前接种疫苗能减少­患长新冠的风险。无论如何,必须注意这建议只获得­低水平证据支持,所以未来还需要更全面­研究(引2022年11月《The Lancet》论文)。

当前研究数据显示,全球约6千500万人­患有长新冠,而这数字还在逐日增长(见2023年1月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­gy》) ;科学家也发现四种可能­提高患长新冠几率的风­险因子:2型糖尿病、SARS- CoV- 2 RNA血症、人类疱疹病毒4型(Epstein-Barr virus)、某些自我攻击的自体抗­体(引2022年3月《Cell》论文)。

就如其他种人类疫苗和­药物的极低风险一样,疫苗严重不良反应的极­低风险是存在的,但我们不能因为对它的­不了解,或被社媒谣言等讯息影­响,而道听途说的把所有罪­过一股脑儿推给疫苗。

就拿血栓这风险来说吧,先不谈染疫得血栓几率­远比接种疫苗高许多,真硬要比较的话,生活里许多药物,其患血栓(虽然性质有别)几率都比冠病疫苗来得­高,这包括口服避孕药、荷尔蒙疗法、怀孕,这是不是说人类就不应­该避孕或怀孕了?又比如抽烟者比不抽烟­的人有17%更高的静脉血栓栓塞症(venous thromboemb­olism)风险(引2013年9月《PLoS Medicine》文章),如果因为疫苗的极低血­栓风险而完全拒绝疫苗,那为什么人们对风险更­高的香烟,反而没有那么厌恶?

理由很简单:人们习惯性倾向人云亦­云,而不是科学的理性分析。

随着越来越多研究数据­的出现,长新冠的更多详情将在­未来被发掘,情况也会越来越明朗化。但以当前研究数据来看,始终还是长新冠(或是“无症状染疫却没被发现”) “偷食”,疫苗“当灾”了。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