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enting Science

让图画书引领孩子走进­神奇的科学世界

- 受访专家|李峥嵘(北京晚报资深编辑)特约记者|张安妮

“科学小白”父母想培养出一个具有­科学素养的孩子,也许图画书可以帮些忙。这也是我们发现的图画­书的另一种可能性。

做了20年报纸读书版­编辑的李峥嵘老师,采访过不同领域的作家、介绍过各种各样的好书,其中不乏很多科学类书­籍。不少接受过她采访的科­学家或专业作者总以为­她是理工科背景,其实不然。刚开始的时候,李峥嵘也问过单位领导,为什么让她这样一个“科学小白”去报道专业度非常高的­科学类图书。领导笑着回答她:“因为我们要把这样的书­介绍给普通人,你也是普通人。很多问题在专业人士看­来是常识,普通人却不知道,你带着自己的问题采访、写作,对科学类书籍的介绍恰­好就与普通人想知道的­一样了。”成为北京金牌阅读推广­人之后,李峥嵘老师也特别愿意­和父母分享如何用图画­书引领孩子走入奇妙的­科学世界。

不给图画书贴标签,可能性更大

只有科普类图画书才会­涉及科学主题和培

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吗?对于这个问题,李峥嵘老师说:涉及科学的图画书有两­种,一是标明为科普书的图­画书,二是并没有标明但实际­上蕴含科学精神的图画­书。其实想让孩子在读图画­书的过程中逐渐具备科­学素养和科学精神,第一步就是要打破刻板­印象,不简单粗暴地把图画书­区分为科普书和非科普­书。第二步是放弃功利的需­求,不追求让孩子看完书就­立竿见影地学到科学知­识。第三步是父母要放下“教导”姿态,经常向孩子“虚心求教”,因为在共读图画书的过­程中,父母往往是跟随着孩子­的节奏才发现了图画书­的更多乐趣,甚至是被孩子拉着进入­科学之门的。这些观点,是李峥嵘老师在她写的《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》《司空不见惯——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》《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: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­长秘密》等书中反复强调和论证­的。

跟随孩子的脚步,可能性更多

其实很多成人在工作之­后,往往在与自己工作相关­的领域钻得比较深,却忽略了其他门类知识­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。再次感受到自己需要很­多很多科学知识的时候,往往是成为父母之后。我们会被孩子强烈的好­奇心打动,想要跟上他探索世界的­脚步。一起读图画书,由图画书进入科学世界,养成科学素养,再延展到在生活中发现­科学的有趣,不断补充科学知识,这是很好的方式,也是图画书创造的另一­种共读可能性。李峥嵘老师用几本大家­耳熟能详的图画书进行­了举例。

《是谁嗯嗯在我头上》,讲的是小鼹鼠的头上不­知道被谁拉了一坨便便,于是它顶着这坨便便到­处去问是谁干的,被问到的动物都表示这­不是自己的便便,并且总是会马上嗯嗯一­坨,和小鼹鼠头上的那坨便­便做对比。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始­听到这个故事时都哈哈­大笑,而且还会有很多问题,比如为什么狗狗会把便­便拉在小鼹鼠头上(展开鼹鼠以及其他孩子­熟悉的小动物的生活习­性课题研究),是不是动物体形越大便­便越大坨(和孩子探讨为什么研究­粪便是研究动物的重要­途径)等。在读这本图画书时,很多孩子也开始对自己­的便便感兴趣,这也是父母给孩子进行­健康素养教育的好时机——让孩子意识到饮食、身体状况都和自己的便­便有关系,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­身体更好,等等。

《好饿好饿的毛毛虫》这本图画书,看起来很“低幼”,其实里面“埋”了数学、颜色、健康饮食、动物变态等多种科学知­识的“线头”。而温情图画书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,则可以成为和孩子探讨­地球到月亮的距离,以及人类是如何做到测­量星球之间的距离的科­普启蒙图画书。

图画书里的科学更是可­以和真实的生活“打通”的。比如在读了关于美食的­图画书之后,厨房就是实验室:为什么做红烧肉的时候­先用油把白糖炒红,再放肉,就会变得色香味俱全呢?为什么用海带炖的汤特­别鲜美?厨房里哪些食物是植物,哪些是动物?读了那些和洗澡内容有­关的图画书后,可以把浴室变成实验室,浮力、引力和空气实验都可以­在这里完成。和自然有关的图画书就­更多了,它们可以成为孩子去真­正的大自然里进行观察、记录的任务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