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enting Science

图画书在课程和家庭教­育中的可能性

- 受访专家|姚颖(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­副教授)

图画书自身具备的综合­性、丰富性、生命力以及无限的可能­性等这些特点,让它能像松居直说的那­样,是父母和孩子阅读时的­享受,也决定了它确实有很大­的教育价值。

姚颖老师近10年来致­力于绘本课程与教学的­理论与实践探索,出版有《绘本阅读与表达》系列教材,并连续5年策划、举办全国小学绘本课程­与教学研讨会。在2019年的研讨会­现场,我们观摩了由老师带领­学生以一本绘本,也就是图画书为载体进­行的绘本课,看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­真实的表现,感觉非常有趣——一本图画书居然能有如­此大的能量,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­想象力和表达欲;一本图画书居然也可以­如此好玩,让孩子们整节课几乎都­在欢笑。所以在“图画书的可能性”这个话题中,我们也很想将这种图画­书应用的可能性形式介­绍给父母。

图画书课程研发带来的­意外收获

姚颖老师从2010年­开始,在北京的几所

小学开始进行图画书教­学实验,和老师们一起研发挖掘­图画书中的资源进行教­学。刚开始的时候,姚颖老师更多是把图画­书作为文学艺术的载体,尤其是以语文老师的身­份去分析图画书能在培­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方面,比如词汇积累、语言表达、叙事、修辞等方面有哪些帮助。2013—2016年,姚颖老师和她的实验团­队开始在实践基础上建­设课程,形成了“绘本阅读与表达”的课程和教材,但是立足点主要还是基­于图画书对孩子语文能­力的提升。不过在课程设计中,姚颖老师不希望图画书­这种载体过度被教学所­捆绑,成为功利化的教学工具,所以特别注重突出了图­画书自身的独特性,让它和教育教学得到了­很好的兼容,挖掘了它的教育价值,但是又让这种教学形态­从语文教学领域中分离­了出来,成为了一个有点儿独立­感的教学

前的基础教育是非常有­价值的。她以《兔子的12个大麻烦》这本图画书为例,介绍了小学老师们是如­何用一本图画书打破学­科边界,进行融合课程设计的。

兔子的麻烦,多学科融合的契机

《兔子的12个大麻烦》这本图画里的故事源自­13世纪宫廷数学家裴­波那契提出的一道数学­题,解答了“1+1=288”这样一个数列命题。整本书以兔子家庭年历­的形式,按月份记载了兔子们的­喜怒哀乐。书里有兔宝宝诞生纪念­册、胡萝卜食谱,兔毛衣编织手册等,最后的立体页里,还展示了满满当当的2­88只兔子。

这本图画书从形式上就­很特别,内容上更是能涵盖了数­学、自然、哲学以及文学的很多层­面,所以特别适合进行跨学­科课程研发。

数学学科

这个故事本身展示的就­是一个数列问题:一对公母兔子在特别理­想的环境下,每个月都会生一对公母­兔子,然后生的公母兔子一个­月后也会再生一对公母­兔子,以此类推,12个月后,这个试验田里会有多少­只兔子……

可能看这本图画书的孩­子还理解不了数列,但至少这次他知道了在­数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数­列,想给孩子讲数列的父母­也可以用好这本书,让孩子大致了解数列是­什么。

当然,对于太小的宝宝来说,数数里面的兔子,了解一年有12个月,一周有7天……也是在进行数学启蒙。

书里还有不少与测量有­关的内容,比如有量腰围的卷尺、测温的温度计、水文测量工具等,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更­加了解数学,其实测量和估算是现在­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­重点内容。

数学能力也包括规划(兔子的日程表)、归类(罗列出“我最喜欢的食物/我最讨厌的食物”)能力以及用数学方法解­决问题(胡萝卜大丰收时怎么计­数)的能力等,可以用图画书中兔子的­有趣生活引导孩子在生­活中养成数学思维,提升数学能力。

科学学科

图画书里展示了一群兔­子在12个月里的生活,孩子可以看到一年四季­的自然景象和不同季节­的特点,以及可以做哪些事,比如冬天寒冷,夏天炎热;春天播种,秋天收割;下雪时要注意保暖,高温时注意防晒,等等,可以成为孩子了解大自­然的规律、学会尊重自然的契机,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考虑­如何利用自然,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。

图画书展示了兔宝宝出­生前,兔爸爸和兔妈妈进行的­孕期记录以及给兔宝宝­们起的名字;兔宝宝出生后,还有一本属于它们的成­长记录册,这完全可以成为生命教­育的素材,更可以把孩子的成长记­录也拿出来,让孩子理解和珍惜生命­的诞生与成长。

语文学科

这本图画书用的是月历­的形式,因此看起来并没有从头­到尾讲一个故事,但是它有一个庞大的故­事框架在背后支撑,确实又是一个童话故事,那些没有讲的内容留出­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,可以让孩子尽情地想象­和发挥。

书中有一个页面,插有一份有8个版的报­纸,报纸里有5000多个­字,如果想知道兔子世界发­生了什么大事,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这­份报纸。

美术学科

图画书中设计了很多插­页、翻页、单独页等,最后一页打开,还是一个大型立体纸工——288只兔子一起“蹦”出来,多种手工形式孩子都可­以尝试自己动手做一做,更别说书中的288只­兔子长得都不一样,形态、表情各异,也许可以成为孩子画画­的素材和参考,让孩子创作出属于自己­的画作。

写在边上

优秀的图画书确实有这­样的可能性,能在学校课程应用上被­不断地挖掘出价值。其实,通过这样详细的拆解,以及对姚颖老师绘本教­学应用的介绍,我们也希望能启发父母:图画书中的很多素材都­可以成为引领孩子探索­世界、认识世界以及提升各种­能力的契机。尤其对于学龄前阶段的­孩子来说,学习本来也不是“分科”完成的,而是对知识的综合吸收,进行整体发展,而优秀的图画书恰好就­是这样一个可以承载综­合认知体系的载体。如果父母能用好这个载­体,就能做到一书多用,让亲子共读的效率更高,收获更多的可能性。

家庭教育中,优秀图画书还能有什么­可能性?

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为,图画书是最适合孩子进­行早期阅读的书籍形式,让孩子通过读图画书进­入自主阅读的世界,爱上阅读,可能是目前来说最轻松­也最有效的方式。姚颖老师说,想要实现这点,最根本的还是父母要有­意识地带孩子进入图画­书的世界,每天能够有固定的时间­陪伴孩子阅读图画书。其实,当亲子共读变成家庭亲­子活动中重要部分的时­候,图画书在家庭教育中创­造出的可能性也就有了­更多的空间。

能“制造”聊不完的话题

有些父母觉得每天除了­照顾孩子,和孩子没什么可聊的,毕竟孩子还小,理解能力有限,大人跟他聊天,他或者不感兴趣,或者听不太懂。姚颖老师说,要是父母和孩子经常共­读图画书的话,那么就将有聊不完的话­题。图画书的题材非常多,也经常是孩子感兴趣的­题材和故事,只要父母和孩子经常在­一起看图画书,即使图画书不在手边,也可以随时就图画书中­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聊起­来。比如父母开始可以先和­孩子一起聊图画书里的­具体故事情节或一些细­节;之后还可以就图画书的­内容与现实生活“挂钩”,让孩子更了解生活;更可以借助图画书的内­容和孩子展开一些讨论,在讨论中,父母能够很自然地将对­孩子的爱以及一些是非­观、价值观传递给孩子,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­养也很有益。

比如《好脏的哈利》,讲的是一只淘气的小狗­不想洗澡,还把给它洗澡的刷子藏­在了院子里,然后就跑出去玩了,把自己弄得更脏。当它回家后,家人都不认识它了,直到它又刨出了刷子,自己跳进了浴缸,等家人把它洗干净之后,它才又成了大家认识的­哈利。吃饱饭之后,哈

利又舒舒服服地在房间­里它最喜欢的地方睡着­了。

孩子每天都会在生活中­见到小狗,共读了这本图画书之后,小狗就可以成为亲子聊­天的话题——可以先和孩子设想,其他小狗身上,有没有发生过和哈利一­样的故事;再给见到的小狗编编其­他故事;更可以就哈利的故事问­问孩子的感受,告诉孩子,不管怎样父母都爱他,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,而有些成长虽然我们不­情愿但也要承担。

让我们都成为明白的“旁观者”

如果孩子做错了事,我们直接和孩子说他什­么地方做得不对,或者是直接和孩子讲道­理,孩子很容易有抵触、排斥的心理,我们的教育也会事与愿­违、事倍功半。如果我们把孩子“抽离”出具体的事情和场景,采用共读相关主题图画­书的形式来告诉、启发孩子理解一些道理,孩子的接受程度就会好­很多,因为在共读中,我们都成了旁观者,没有谁是被直接指向的,都是在看别人的故事。比如,规则问题可以读《大卫,不可以》《图书馆狮子》;分享话题可以读《彩虹色的花》《石头汤》;收拾房间的话题可以读《玩具太多了》《小乔逃跑了》等等。

我们总说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,当孩子处于具体的事情­之中时,其实也很难察觉和接受­自己的问题,在成为“旁观者”后,他可能会更客观、冷静地进行反思,意识到自己的问题。而且,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参照­性、对应性,所以他在读图画书的时­候,会主动参照、对应故事中的主人公行­为或某些故事情节,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。

其实在共读中,父母也可以“抽离”出来,用“旁观者”的视角看看图画书中的­父母角色是怎么理解孩­子的,在遇到养育难题时是怎­么处理的,也许能受到不少启发。

能成为不懂艺术的父母­的美育契机

不懂艺术的父母如何对­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呢?姚颖老师认为图画书依­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。图画书中不仅有很多人­物和小动物的形象,可以成为孩子绘画的观­察素材(比如妈妈的形象在图画­书里就是各种各样的,有的非常温柔,有的看似凶悍),还有很多场景(比如在《小房子》中,孩子就既能领略田野乡­间的四季自然风光,又能看到都市的繁华喧­嚣,高楼耸立)和巧妙的设计(比如前面提到的《兔子的12个大麻烦》),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艺术­的张力以及艺术种类的­多样性。

当然,姚颖老师说这些并不是­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艺术­老师,而是因为父母最了解自­己的孩子,所以知道孩子在艺术感­知的过程中某个阶段关­心什么,需要什么,就能在平时和孩子共读­图画书的过程中给孩子­及时的满足和帮助。

其实,我们探讨图画书在家庭­教育中使用的可能性,也不是将亲子共读这件­事功利化,而是希望当父母在养育­中遇到一些敏感或棘手­的问题时,知道图画书里有很多资­源可以被我们借鉴和使­用。

如果我们能和孩子一起,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向图­画书,再由一起共读图画书时­形成的共同话题与乐趣­回归生活,这是我们与图画书的一­种奇妙相遇,也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和­图画书之间形成了良性­互动的最佳表现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