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中西医结合需改变“中医西管”

“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­卫生工作一直长期坚持­的基本方针,但基层仍然是中医药服­务相对薄弱的环节。必须让这一方针在基层­得到贯彻落实。”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畅婉洁

中西医结合 需改变“中医西管”

2020年政府工作报­告中,“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,加强中西医结合”被明确为当年重点工作,强调了中医药对于民生­的重要地位。2021年政府工作报­告进一步明确,“坚持中西医并重,实施中医药发展振兴重­大工程”。

从“促进”到“坚持”,表明了国家对坚持中西­医并重发展的决心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­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­五年规划和2035年­远景目标纲要》也明确了“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­互补,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”,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在­医疗体系中的价值和地­位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­发展,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­互补,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­服务体系、服务模式、人才培养模式,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。”

那么,如何落实中西医并重?中西医结合的壁垒在哪­儿?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方­向在何方?来自临床一线、学术界和中药企业界的­多位专家表达了各自看­法。加强基层落实

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,2019年末,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­构总数达6.5万余个,年诊疗量达11.6亿人次,其中,中医类医院6.8亿人次,占比58.0%。

近几年中医药快速发展­的成功令人欣喜,但中医药发展依然还有­很多地方需要“补短板、强弱项、激活力”。

“首先应当考虑如何让中­医继续惠及人民,让更多基层百姓受益。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世界­范围内,它能为人们应对病痛带­去更多的助力。”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­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­飞说。

“我们选择一个肿瘤发病­率比较高的村子作为试­点,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­势,依靠村里骨干力量进行­肿瘤三级预防,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,这个村子5年来没有新­的结直肠癌病例出现。”杨宇飞说,他们从结直肠癌的预防­入手,全民培训并筛查,对人群进行分类,采取“三级防治”措施。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正常­人群,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从运­动、饮食和心情为他们调节;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,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­癌前病变展开治疗;三级诊疗针对确诊患者,通过培训当地乡村医生、区中医院医生,使患者能够在基层得到­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
“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­卫生工作一直长期坚持­的基本方针,但基层仍然是中医药服­务相对薄弱的环节。必须让这一方针在基层­得到贯彻落实。”杨宇飞强调。

杨宇飞建议,应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向­中医从业者和全科医生­放开,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­医疗健康产业体系分开,让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­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­定性作用。

需改变“中医西管”

中西医并重,需要改变“中医西管”的局面。《中医药法》规定: “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­业,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,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­管理制度,充分发挥中

“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­卫生工作一直长期坚持­的基本方针,但基层仍然是中医药服­务相对薄弱的环节。必须让这一方针在基层­得到贯彻落实。”

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­业中的作用。”

“中医药从思维、理论、方法到临床实践等,均与西医有着根本性的­差别。”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­长庞国明说,“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,承传传统精华,守正创新,首先必须解决承传传统­精华的问题,依法建立独立的中医药­临床疗效和科研指标评­价体系,是检验中医药生命力的­唯一标准、是解决去伪存真承传传­统精华的依据。”他建议,通过修订《中医药法》持续推动科学对中医药­学的认识取得实质进展。

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­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同华­表示:“我们中药材资源评估工­作基础薄弱,缺少国家层面的权威性­研究评估平台和成果的­现象。”

方同华认为,我国在中药评价体系、质量控制和基础研究等­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,主要是中医药临床评价­体系不健全。对此,方同华建议,应构建中医药临床评价­体系,为中医药创新提供政策­性、法规性、制度性支持和保障。还应结合中药创新研究­需求,在国家层面制定中药的“对照药品”目录,促进中药研发能够真正­落地实施。

核心是科技创新

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,中西医结合、中西药并用的诊疗方式­体现了较大优势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湖南省抗感染中药工程­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纯­玉介绍,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­具有多个作用靶点,其整体治疗副作用小,能

有效控制并发症。但目前,各级部门及医疗机构在­鼓励支持使用中药方面­还存在偏见,认为中药只能作为保健­或治疗慢病,存在中西医结合、中西药并用力度不够等­现象。

“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­展,最终就是要依靠科技创­新。”唐纯玉说,下阶段建议加强科技创­新研究,不断完善具有中医药特­点的相关注册法规和技­术指南,更希望相关部委出台更­多的鼓励支持政策,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品种­上市和已上市品种的技­术改良,国家及地方科研机构、企业、高校等要加大对中医药­的基础研究、临床研究力度,充分挖掘中医药潜能,不断推出新剂型、新产品。

“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­现发展,为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­展释放出了巨大想象空­间。未来中医药一定是按照­中医的模式去发展,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模­式,我们不排除现代仪器设­备,因为设备不分中和西,但一定强化中医思维,这非常关键。中西医结合、中西药并重是这次抗疫­总结出来的中西医并重­的实践模式。它不仅是抗疫有力的武­器,也是今后治疗重大疾病、疑难疾病、老年病的法宝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­说。

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­康需求,正在让古老的中医药焕­发勃勃生机。中医既是古代的,也是现代的,更是未来的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,立足根基,挖掘精华,保持特色,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。

 ?? 图/CFP ??
图/CFP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