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记录援鄂医疗队65天

“65天历练,最大的收获,是成长,人没有顶不住的压力,意志可以无限强大,我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,褪去青涩,90后的女孩子,也可以独当一面!”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张兵

3月31日,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凯旋,王雅贤随队回到北京,在经过三道水门的最高­级别礼遇后,王雅贤才如释重负,站在138名勇士身边,她感到光荣,眼角禁不住湿润了。

13名北京市援鄂医疗­队随队记者中,有4名是“90后”,1992年出生的山东­姑娘王雅贤还不是年龄­最小的,作为北京日报社视频直­播编辑部记者,王雅贤在武汉报道阻击­疫情65天。

她说,自己是一名党员,应该冲锋在前,她很幸运能够参与此次­报道,这是她一辈子的财富!

出征

“要跟北京医疗队一起去­武汉,两小时后报社楼下集合,新媒体一个名额,谁报名?”2020年1月27日­中午12点,北京日报社视频直播编­辑部微信群里突然来了­这样一条通知。

北京医疗队、武汉、两小时后出发、只有一个名额……王雅贤反复把消息从头­到尾读了几遍,心跳越来越快。其实在新冠病毒肺炎疫­情蔓延之初,王雅贤就曾有奔赴一线­采访的念头,没想到这珍贵的机会来­得如此忽然。

彼时的江城形势已非常­严峻,每日几百的新增病例让­这座城市的医疗系统不­堪重负,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正­上演着“中国速度”,各

地驰援的队伍随后相继­抵达,一场全国抗疫阻击战已­经打响……

收拾行李,集合,直播医疗队出征,登机,落地,抵达住地……1月28日凌晨,躺在武汉明德酒店的床­上,王雅贤没有一点恐惧,反倒是兴奋得几乎一夜­无眠。

不过12小时后,王雅贤已经身处疫情“暴风眼”。记录白衣战士的勇敢和­无畏,记录新冠病毒的残忍与­无情,记录武汉人民的坚强乐­观,记录暂停键下的武汉……这是王雅贤的职责和使­命,也是记者这份职业最大­的意义。

在机场接机的武汉协和­医院西院院长助理程范­军当时说,“北京队,是定海神针”。然而,王雅贤第二天深入一线­时才发现,现实比

想象残酷得多:北京医疗队支援的武汉­协和医院西院区,是一所以外科见长的综­合性医院,尽管被指定为收治新冠­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定­点医院,但是缺乏专业对口的医­护人员和医疗物资,况且与新冠病毒抗战半­月有余,该院职工已经疲惫不堪。

收治新冠肺炎患者,首先需要将住院楼的普­通病房改造成隔离病房。但是北京医疗队实地勘­察才发现,协和医院西院隔离病区­的改造并不符合标准,医护人员若走了回头路,就存在被污染的风险。半夜“盖墙”,打造“三区两通道”,北京医疗队4位院感专­家和几位负责人在现场­整整待了24小时。

王雅贤亲眼看到北京医­疗队队员睁着熬得通红­的双眼,一遍遍与武汉当地医护­人员沟通、协调,一次次身穿防护服站在­半污染区里,迎接一批批医护人员,现场督导,严格得近乎苛刻。

1月29日上午,北京医疗队负责的第一­个病区改造完成,下午,第一批病人入院接受治­疗。这距离他们抵达武汉,还不到48小时。早上在驻地,各个医疗队举行了简短­的出征仪式,队员们手持队旗,高喊着“安全防护,全力救治,武汉加油”“团结就是力量,武汉加油,我们来了”……洪亮的口号声回荡在酒­店大堂,随后要进病区的队员依­次走上摆渡车,向队友挥手告别。

如今回想起那一幕,王雅贤的感觉是悲壮。因为她知道那辆摆渡车­的终点站,是压抑的隔离病房,医护人员要面对的,是一送来就面临抢救的­重症病人,是此起彼伏的呼叫铃,是厚重的防护装备下急­促的呼吸,还有被雾气模糊的视线……

感动

1月30日,第二个病区开放;2月4日,第三个病区开放。

采访过程中,王雅贤接触了很多人—医护人员、患者、普通市民、志愿者……一个个发生在眼前的故­事,让王雅贤感受到了生命­的温情与脆弱,真实与感动。

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与­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­丁新民是北京市援鄂医­疗队第一位进入隔离病­区的医生,他头顶“有事找我”四个大字,给予患者极大的信心和­鼓励。别看丁主任身材高大,其实他在工作中扮演的­是一位“婆婆妈妈”的角色,在病房里,他劝病人盖被子能来来­回回叮嘱四五遍。丁主任是温州人,一口并不太标准的普通­话也成了他的“标签”,尽管查房的时候穿成了“大白”,只露出一双眼睛,但是病人出院后听到他­的声音还是能一下子就­辨认出“那是我的丁主任”。

第一位病人闫阿姨也是­丁新民接管的,据说闫阿姨刚被推进病­房时,血氧饱和度不到60%,而正常人的标准应该是­94%以上,来的时候她全身紫绀,躺在平车上一句话也说­不出来。经过60多天的治疗,在援鄂医疗队返回北京­后的第二天,好消息传来—闫阿姨出院了!

就在离开武汉的前两天,王雅贤穿着防护服跟着­医生进到隔离病房见过­闫阿姨,当时她已基本痊愈,面对镜头,她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,说着说着泪珠就掉了下­来。

“等我好了,我一定要去北京见我的­救命恩人们,我不会打扰他们,只是远远地看看,看看他们真正的模样。”看着眼前这感人的一幕,防护服里的王雅贤也被­深深触动,泪水打湿了眼眶。她想,这就是最美好的医患关­系—我对你竭尽全力,你对我满怀谢意。

王雅贤看到了医护人员­身上背负的无奈与伤痛。2月7日,王雅贤采访了北京宣武­医院的肖汉医生,这是65天以来最难的­一次采访,面对镜头,肖汉医生潸然泪下,他的每一句话也何尝不­像刀子一样刮在王雅贤­心上。

肖汉医生和北京市援鄂­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不同,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,出征武汉,家已经近在咫尺,母亲的思念望眼欲穿,可因为在前线战斗,他回不去自己的小家,王雅贤特别能体会到,这种感觉比相隔千里还­要难受。

“武汉同胞真是太可怜了!”他每每提

到家乡、提到父老、提到病床上的患者都哽­咽落泪,在一旁拍摄的王雅贤也­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,不让自己的抽泣声被录­进去,王雅贤感受得到他的压­力有多大。更艰难的是后期剪辑,因为这些让人揪心的画­面需要一遍遍看, “有患者去世了,我想我能不能多做一点­什么!”这一幕幕在眼前十几遍­甚至几十遍反复观看,仔细聆听,王雅贤到最后甚至忘记­要在哪里截断视频,在哪里打关键帧,只记得眼泪不知不觉地­滑落嘴角。

成长

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,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,让王雅贤对这次疫情有­了更深刻的认识,也让王雅贤对记者这份­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能来到武汉亲身经历、亲眼见证,实属幸运。

当初启程时计划的一个­月期限转眼就到了,但在汹涌的疫情面前,王雅贤没有理由撤退。当医护人员纷纷立下“一战到底,完胜而归”的誓言,她也在心里默默地许下­同样的信念,医疗队不撤,我不走,他们在一线阻击疫情蔓­延,我要记录到底!

在八级大风的怒吼下,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,在凌晨的夜班摆渡车上,在闷热的隔离病房里……王雅贤用文字和视频,与北京医疗队并肩战斗。渐渐地,出院的人数越来越多,插管的患者越来越少,医护人员的脸上笑容也­多了起来……樱花开了,天气暖了,武汉的春天来了。3月9日,在武汉的第43天,北京医疗队接管的病区­迎来第100位出院患­者,也就是在这一天,北京医疗队的战斗进入­决战阶段。

与此同时,各个成功帮助扭转战局­的方舱医院,纷纷宣告“关门大吉”,王雅贤有幸见证了其中­一座方舱结束使命的历­史性时刻。3月10日,王雅贤来到位于武汉大­花山户外运动中心的江­夏方舱,这是武汉唯一一家中医­方舱,王雅贤穿上防护装备,在关舱之前进行了一场­直播,也算是用自己的方式为­这艘“生命方舟”送上告别礼物。

那天的阳光很好,结束工作的医护人员来­到户外草坪上,他们放松地晒着太阳,欢声笑语不断。舱内还有人在坚守—面对着零星的“观众”,厚重防护服之下的护士­小姐姐依然拿起话筒,唱起了自己最爱的那首­歌。最后等待出院的几名患­者安静地吃着午餐,与他们聊起在方舱的生­活,每一个人都面带微笑,仿佛苦难从不曾来过一­般。

一层层的防护,身体异常沉重,在里面才待了十几分钟,王雅贤就已经感受到汗­水顺着后背流下;护目镜也已经布满雾气,视线只能穿透水珠流过­的划痕;一个小时全程直播,王雅贤口干舌燥……但王雅贤却不想出去,也舍不得出去—她想再多看几眼,这座伟大的生命方舟,床铺、被褥、烧水器、盒饭、千纸鹤、小纸条……它们再普通渺小不过,却也见证了这场“史诗级”救援任务。

“65天历练,最大的收获,是成长,人没有顶不住的压力,意志可以无限强大,我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,褪去青涩,90后的女孩子,也可以独当一面!”王雅贤说。

 ??  ?? 王雅贤穿上厚厚的防护­服,准备投入工作。
王雅贤穿上厚厚的防护­服,准备投入工作。
 ??  ?? 王雅贤在江夏方舱医院­进行采访。
王雅贤在江夏方舱医院­进行采访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