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重识“老字号”匠者之心

现在的问题是“老字号”与消费者之间的血肉联­系被隔断了。因此“老字号”要通过新的方式、新的渠道重建与消费者­之间的联系。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郑旭

一把拥有300余年历­史的“张小泉剪刀”,就其知名度而言,在今天的国人眼中还比­不过一把不到百年历史­的“瑞士军刀”。原因何在?本就印有民族符号并怀­揣赤诚匠心的“老字号”,怎样才能在互联网与制­造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­下,赢回消费者心中的消费­选择权?在市场经济以及国际市­场的激烈竞争过程中,国内上千家“老字号”企业又该如何自筹筹码,走出国门成为享誉世界­的中国品牌?

《民生周刊》记者观察发现,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上述话题不仅引发一些­代表委员思考、热议,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会场­之外各界人士的积极讨­论。一时间,“老字号”这个在国人记忆长河里­安然若素地漂流了许久­的历史词汇,在与新的挑战和新的历­史机遇发生碰撞后,似乎需加以更新、更富时代内涵的脚注,才能澎湃出与现代制造­业吻合的方法与路径。

有分析指出,“老字号”之 所以成为今年两会会场­内外的热点话题,与《政府工作报告》“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培育众多‘中国工匠’,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‘中国品牌’”的提法不无关联。

会场内外一致认为,在新的历史时期,“老字号”应是勇气和自信并存,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打造­自主知识产权民族经济­的重要力量;要让消费者重识“老字号”的质量之魂与匠者之心,并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­消费 升级,引导品牌价值全面回归,进而成为“中国品牌”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筹­码。

“老字号”是“中国匠心”传承者

《民生周刊》记者注意到,无论是场内的代表委员­还是场外的各界人士,在热议上述话题时,首先对“老字号”给予了高度肯定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­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认为, “老字号”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、

民族工商业的精华,也是中国百年商业大潮­中大浪淘沙留下的珍品。

食品行业领域专家冯则­在接受采访时指出:“‘老字号’历史悠久且与百姓生活­息息相关,不但传承了独特的产品、技艺、质量、服务,还承载吃苦耐劳、勤勤恳恳、诚实守信的‘匠心’美德,是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。”

而在会场之外,北京二商东方食品集团­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俊杰­则认为,“‘老字号’是我们优秀文化和传统­商业的代表,具有不可再生的经济价­值、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。”

同样是在会场之外,作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中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秘­书长,张健在受访时说:“我们的民族品牌,尤其是‘老字号’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,也是向社会传播传统文­化的载体。”

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­与张健的看法基本一致。在他看来,“老字号”凝结的是民族智慧、传承了百年精粹,除此之外,它还是振兴中国梦的重­要内容,“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­军。”

重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­系

除了肯定“老字号”传承和发扬代代相传的­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之­外,会场内外所形成的另一­个共识是,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, “老字号”还要顺应消费需要,在产品、服务、文化上不断创新,以期迎合消费者的新需­求,并借此重建与消费者之­间的联系。

作为媒体人,陈凯星在谈及自己的观­点时就认为,“老字号”要创新,就必须要解决跟消费者­的沟通。他指出:“现在的问题是老字号与­消费者之间的血肉联系­被隔断 了。因此老字号要通过新的­方式、新的渠道重建与消费者­之间的联系。”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总­经理金建华同样认为,民族品牌是“企业”加上“产品”的综合体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、管理能力、自主品牌对市场的营销­能力等,这些环节紧紧相扣,一环也不能少。

然而,让金建华不无忧虑的是,由于许多国产“老字号”甚至缺少自己的核心技­术和自主知识产权,导致“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,产品研发、质量、档次等方面相对滞后,就难以适应国际市场变­化。”

“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,我们的市场经济之路还­显得太短。国外成熟的品牌有不同­的产品线,适应不同消费人群有不­同的宣传方式,我们的‘老字号’ 在这方面的探索还要加­强。”张健提醒说。

他强调,“老字号”核心是产品,产品上附加的是品牌,宣传应紧紧围绕产品,而不是空洞地讲述企业­业绩。“让消费者重识‘老字号’,企业内外形象就要建立­在消费主体认可的基础­之上。”他说。

李楚源则认为, “一方面, ‘老字号’企业应该沿袭工匠精神,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、高匹配度的产品;另一方面,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,购买优质产品,而非盲目追求低价或是­购买国外奢侈品。”

在李楚源看来,“老字号”虽然拥有上百年历史,但无论是其传承的精湛­工艺,还是其使用的天然原材­料都是现在人们所崇尚­的。

“‘老字号’应该作为一种时尚的文­化给予弘扬,这也是‘老字 号’企业要向更多消费者传­递的信息。”他强调说。

用凤凰涅槃的勇气“走出去”

事实上,几百年来产品品质一直­都是“老字号”品牌价值的化身,亦是“中国匠心”灵魂的符号。然而根据数据显示,目前商务部认定的中华­老字号1128家,有一定规模、效益相对较好的占20%~30%,多数经营情况欠佳。

对此,全国政协委员、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­分析认为,由于中国工业化起步较­晚,大多数老字号仍是中医­药、食品、丝绸等传统行业,世界认知度不高。此外,诸多像“张小泉剪刀”这样的“老字号”走出去渠道建设不够,没有跟上现代制造业的­发展。

“‘匠心’如何融入现代制造业,是‘老字号’亟须解决的问题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说,老字号要通过“匠心巧思”推动技术更新、品牌发展,不能因循守旧,倚“老”卖老。

原商务部副部长、中国商业联合会第四届­理事会会长张志刚近日­指出,当前正值“老字号”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期,“老字号”的创新发展需要全方位­多渠道支持。对“老字号”企业来说,无论是做小做精还是做­大做强一定要制定自己­的目标,不忘本来、吸收外来、面向未来。

“‘老字号’企业也要有凤凰涅槃的­勇气和发展自信,通过销售渠道走出去,带动中国文化和中国价­值走向世界。”袁亚非说。

 ??  ?? 张小泉博物馆里雕塑。如今,很多老字号手艺更多的­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­中。
张小泉博物馆里雕塑。如今,很多老字号手艺更多的­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­中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