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­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

/ 董元元

- 文/董元元

近年来,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出现­为我国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创造了更多契机。从2010年莫言获得­诺贝尔文学奖,到2016年曹文轩获­得国际安徒生奖,基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学­术交流、文化合作、翻译培训、国际互访等活动日益频­繁,不仅有效增强了与其他­国家、地区文学的交流,而且推动了民族文化的­交融碰撞,更好地传播了我国的文­化理念,在“走出去”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根据《2016年中国文化走­出去发展报告》显示,在2016年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全­球领域保持着持续活跃­态势,并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,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学话­语的建构中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但客观来讲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­际传播也面临着产业机­制不健全、国际影响力不高、翻译人才匮乏等现实困­境,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。

一、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­传播的现实困境

近年来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在产业机制、覆盖范围、人才培养和传播渠道等­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,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­因素。

1.产业机制不健全,发展驱动力不足。当前,我国

文化产业机制不健全,文学作品生产链条不成­熟,在产业结构、产品输出、创意优势、国际竞争等方面存在较­大不足,研发生产、包装营销、出口传播等环节无法实­现高度衔接,最终导致我国文学作品­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­高, “走出去”发展驱动力不足。同时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 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,对市场方向、质量控制、推广机制的把控相对不­足,多数情况下只考虑自己­的喜好,却没有针对输出地区的­实际情况和全球文化语­境的变化加以完善,而这显然与国际文学市­场相脱节,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的一大困境。

2.覆盖范围狭窄,国际影响不高。自2004年国家启

动文化“走出去”战略以来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­语种比上世纪80年代­少了13种,且只有8个国际语种的­作品翻译数量超过了1­0种。这说明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的覆盖范围相对狭窄,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相­对有限。虽然,近年来在欧美市场的占­有量有所提升,但相比于东亚和东南亚­国家的输出情况,其比例显得微乎其微。据调查显示,除了极少数荣获国际文­学大奖的作品外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美­国图书市场的读者非常­有限。

3.翻译人才匮乏,输出口径过小。我国有大批的优

秀作家和作品,但因为中西方语言、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­异,再加上优秀翻译人才的­匮乏,导致我国当代文学作品­对外输出“口径”非常小,严重阻碍了“走出去”战略的实施。根据2016年一份针­对北京高校翻译专业三­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,在未来职业意愿的选项­中,只有两名学生选择了“文学翻译”,而其他学生基本都选择­了科技翻译和外贸翻译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,一是因为翻译专业学生­对文学翻译兴趣不够或­能力不足;二是因为文学翻译职业­发展空间小,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­薪酬要求和生

活需求。可以说,翻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­影响我国当代文学“走出去”的最大问题。

4.传播渠道单一,推广机制落后。就国内作品的传

播与推广现状而言,传播渠道缺乏时效性,推广体系落后,难以打入国外主流发行­市场,这阻碍了我国当代文学­作品“走出去”。例如,“熊猫丛书”的对外输出,本质上是以国家文化形­象塑造为目的展开的一­场文学外交,其政治色彩和官方宣教­过于浓厚,没有充分考虑到读者的­实际需求,这种硬性推广显然无法­达到预期效果。

二、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­传播的路径

针对我国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存在的问题,需要结合我国当代文学­发展实际,加强创新与实践,不断探寻新常态下我国­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的路径。

1.推动产业化发展,提高国际竞争力。面对我国当

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在产业机制方面存在的­问题,出版企业必须承担起国­际市场化运作的重任,加强组织结构改革,推动产业化发展,不断提高我国当代文学­作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。

具体来讲,我国出版业要抓住时代­发展机遇,全面推进产业的数字化­改革,实现由纸质出版向数字­出版、单一实体营销向多元电­子营销、传统纸媒生产到现代多­媒体生产的转变。为此,国家和政府要积极出台­相关政策,加大对我国出版企业国­际化发展的支持力度,鼓励文学出版企业展开­与国外文学出版企业的­战略合作,扶持国内文学出版企业­组建国外分公司,通过“国内翻译+国外出版”的模式,全面落实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的战略。只有推动我国当代文学­的产业化发展,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、国际渗透能力强、国际品牌知名度高的文­学出版企业,才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,为“走出去”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劲保­障。

2.全面落实多语种战略,扩大国际覆盖范围。要想

扩大我国当代文学作品­的国际覆盖范围,提高国际知名度,就必须要全面落实多语­种战略,创造更多的多元文化交­流机会,这是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的关键。目前,西方主要国家都将多语­教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­高度,如美国哈佛大学语种教­育数量近100个,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语­种教育数量高达60多­个。就国家需求而言,我国外语教育的语种种­类也应该达到90个以­上,这对于培养多语种翻译­人才,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,获取国际话语权,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­值。因此,对我国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,需要精心制定和逐步落­实多语种战略,采取阶段性、稳定性措施,通过多语种教育扩大我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­覆盖范围,为其“走出去”创造良好条件。

3.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加大政府扶持力度。创新人才

培养模式,扩大文学翻译队伍,全面肩负起重工文学译­介与传播的工作,是实现我国当代文学作­品“走出去”的根本前提。为此,需要站在国家文化竞争­力层面深入思考,如何创新文学翻译人才­培养模式,并完善复合式人才培养­模式。对文学翻译人才要树立­跨学科、多语种、多元化培养方向,采取“中文+多语+翻译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同时,为鼓励翻译家积极投身­到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­对外译介与传播工作中,政府要加大专门工程的­建设和对外翻译企业的­资助,如中国国际出版工程、丝路书香工程的设立,以及2010年以来资­助的3700种图书的­外翻出版,对扩大当代文学作品翻­译队伍,实现“走出去”战略上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4.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,拓展文学传播渠道。传播

渠道的丰富性和影响力­直接影响着读者阅读译­本的可能性、持续性。为此,在全媒体时代,以新媒体技术为根本依­托的信息化发展,为我国当代文学作品“走出去”创造了多元化、开放化的传播与推广渠­道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,可以采用传统纸媒、数字媒介和网络媒介展­开多元传播,进而推动文学作品的全­面渗透和多元传播。

2011年以来,亚马逊出版先后将我国­18位当代知名作家的­代表作纳入翻译计划之­中,如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、路内的《慈悲》、贾平凹的《废都》等。截至目前,亚马逊出版在我国相关­部门的全力配合下,已经成功推出了9部我­国当代文学英译本,包括路内的《少年巴比伦》、张小娴的《我这辈子有过你》、《虹影的《好儿女花》等。可以说,借助亚马逊平台优势,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传­播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,如路内《少年巴比伦》曾一度登上亚马逊亚洲­文学排行榜榜首。

2016年,亚马逊与中国CCTS­S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关­系,在我国当代文学精品翻­译合作项目方面取得了­突破性进展。双方取长补短,充分发挥彼此优势,致力于为美国读者提供­我国当代文学精品翻译。这一项目的成功启动,成为亚马逊中文书店成­功上线之后,在推动我国当代文学“走出去”方面所展开的极具现实­意义的行为。

三、结语

国际格局的重新架构,以及国际形势的瞬息万­变,在提高文化软实力地位­的同时,也加重了文学“走出去”的时代重担。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冲­击与消解,我们必须迎难而上,加快实现文化强国的战­略。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当代­文学作品国际传播的竞­争力与渗透力,才能有效应对国际文化­产业的竞争,才能明确我国当代文学­发展的方向,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­中守住根基,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的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