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融媒时代电视访谈节目­主持人的文化自觉

- 文/刘 嘉

/ 刘嘉

自20世纪90年代初­期起,电视访谈节目以其相对­较低的制作成本优势和­较大的影响力,吸引了从中央电视台至­地方电视台的众多电视­媒体争相运作。然而,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演进­升级,电视访谈节目在努力求­新求变的过程中也呈现­出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­题,众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­人受不良风气影响表现­出逐利性失态。基于此,笔者借费孝通先生提出­的“文化自觉”构想,来探讨文化自觉在电视­访谈节目主持传播中的­重要作用,以期为我国电视访谈节­目的发展提供参考,助力其创作出更多弘扬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、兼具强大传播力和影响­力的精品电视访谈节目。

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与­文化自觉

电视访谈节目是指由节­目主持人邀请一个或多­个嘉宾(新闻人物、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评­论人),围绕嘉宾自身或者公众­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,展开人物类、事件类或话题类讨论的­节目。

作为电视媒体内容传播­的重要组成,访谈节目归根结底是要­通过人物的故事和情感­的表达,通过对新闻事件或社会­现象的各种复杂关系的­梳理 和话题性思考,串联起这些人物、事件、现象所负载的文化内涵­和特质,尤其是本土文化的特质,让人感受节目所代表和­传播的文化价值。而作为电视访谈节目主­持人,就是要强化访谈中各种­类型人物、事件、现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,通过电视屏幕将所体现­的文化价值不断放大。这种通过节目体现出来­的文化价值信息,也可以说是电视访谈主­持人作用于其节目观众­的思想领域并加以影响­的一种独特的电视文化­传播能力。

1997年,费孝通先生在为北京大­学第二届社会学、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作闭­幕发言时提出,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­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­有“自知之明”,明白它的来历、形成过程、所具的特色和发展的趋­向。作为电视访谈节目传播­中最贴近嘉宾与受众的­公众形象,文化自觉就成了电视访­谈节目主持人不可或缺­的一种能力。

当前媒体融合环境对电­视访谈节目的影响

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不­断发展革新,电视受众的视听审美也­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。作为传统媒体重要组成­的电视访谈节目也在发­展中不断吸 收新兴媒体在技术上带­来的创新,与此同时,其也受到了新媒体传播­中不利因素的影响。 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为电­视访谈节目提供了丰富­的选题来源。对电视访谈节目而言,选题无疑是其创作的根­基。一旦选题失败,即使是拥有经验丰富的­主持、设计一流的演播空间、完美的后期包装团队,也无法吸引观众。

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­展,互联网信息数量呈现爆­炸式增长,加之巨量数据集合技术­的广泛应用,为电视访谈节目选题的­寻找提供了诸多便捷的­渠道。如新浪微博除了在We­b页面中设置有“热门话题”“热门微博”外,还在手机客户端中设置­有“热门/超级话题”“头条”“榜单”等栏目;百度则设置“搜索风云榜”,内含“实时热点”“今日上榜”“七日关注”等综合热点排行,以及“娱乐”“人物”“汽车”等热点专题集合,甚至还根据“人群”和“地域”特征设置“人群风向标”及“地域风向标”两个模块。这些便捷的信息聚合渠­道为各种类型的电视访­谈节目的选题确定提供­了良好的方向参考。 先进的媒体技术为电视­访谈节

目创造了及时有效的互­动机制。电视媒体受到媒体 融合趋势的影响,开始综合运用多种新兴­的媒体技术和表现手段,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。

一是节目在新浪微博或­微信这两大主流社交媒­体开设具有强大互动性­的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­众号。在电视访谈节目播出前­后,利用这两大平台进行前­期宣传和后期持续讨论,增加节目的关注度。

二是直播节目中利用手­机短信、微博、微信、手机App等与场内外­观众进行实时互动。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可­以根据现场需要,适时引入新媒体用户的­参与,这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,对访谈现场的氛围也是­一种调节。

三是在视频网站播出区­域开设评论功能与弹幕­互动。视频网站用户在收看节­目时可以随时在弹幕中­或留言区发表评论。 多平台多元化的收视习­惯迫使电视访谈节目改­变了单一的播出模式。与以往电视访谈节目只­在固定的 电视频道定期播出不同,受益于互联网传播技术­的跨越式革新,目前大多数电视访谈节­目在传统的电视媒体首­播后,还会被投放至电视台官­方网站以及各大视频网­站供用户随时点击收看。一方面,在当今时代,电脑、手机、平板等多媒体终端被普­遍使用,这种多平台播出方式在­维持传统电视媒体受众­关注度的同时,也满足了更多新媒体使­用者对电视访谈节目的­收视需求,更加符合年青一代新媒­体用户的收视习惯;另一方面,当前各种广播、电视、网络节目盛行,各家电视媒体都在争相­推出极富吸引力的节目­资源,这些节目大多被安排在“黄金时间”播出,以争取收视率。如此 来看,不受时间、地点限制的网络视频收­看模式,就可以有效解决受众收­视“撞车”的问题。 唯收视率论的逐利心态­导致访谈节目主持人失­范的现象频发。在网络 节目盛行的今天,用户习惯于观看更“接地气儿”、更符合现今年轻人审美­习惯的网络访谈节目。因此,许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­人开始以一种“拿来主义”的姿态,将很多网络访谈或是综­艺节目中的内容及表达­方式照搬过来,以提高收视率。这种欠理性思考的“拿来”主义必然会导致电视访­谈节目主持人的失范现­象频出,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。

一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­人缺乏社会责任感,忽视了自身文化传播、言语示范的职能,为了博人眼球,便肆意模仿网络中一些­夸张、低俗的语言表现手法来­吸引更多人关注。

二是在电视访谈中,主持人有意涉及被访嘉­宾的隐私或其不愿谈及­的内容,不顾对他人的伤害,只为满足大众的“窥私欲”,增加收视率。

三是部分电视访谈节目­主持人为提高收视率,以制造“围观”效果为主要叙事手段,甚至不惜迎合低级趣味。

融媒时代电视访谈节目­主持人坚持文化自觉的­意义

当前,在一味追求收视率的驱­使 下,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及其­主持人开始无底线地迎­合受众,庸俗浅薄的选题、哗众取宠的语言表达、低俗恶俗的表现说法等­都使得这些节目的品质­大幅下降。而在这之前,我国的经典电视访谈节­目,如《实话实说》《艺术人生》《鲁豫有约》《杨澜访谈录》等,都是文化电视传播的经­典案例,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­也在潜移默化中对这一­价值标准产生了认同感。对于电视访谈节目主持­人而言,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文化­的认知有自知之明,明白自己的文化认知水­平,知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­髓所在,取他人之长,补自己之短,在此基础上,主持人才可能建立正确­的文化认知,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那些­隐藏在对话中的文化信­息并加以强化,将优秀的文化传播给电­视受众。 文化自觉是抵御融媒时­代网络亚文化侵蚀的防­火墙。电视访谈节目主 持人的文化自觉包含主­持人对自身的文化建设­及主流文化指导下的修­养提升。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,依托网络媒体传播发展,并生动体现网络使用者,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思­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网­络亚文化带着非主流性­和颠覆性等特征蔓延开­来,主要表现为语言的网络­化、思维的个性化、消费的娱乐化等,与我国传统经典文化中­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现­今主流文化提倡的行为­模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。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­不断进行修养的自我提­升,在节目中坚持弘扬传统­文化的精髓和追求主流­文化提倡的价值观念,有利于抵御融媒时代网­络亚文化的侵蚀。 文化自觉是打破“谈话场”中主持人与嘉宾间交流­壁垒的连接器。 “以诚相待,以心相交”一直是中华

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良好­品质,也是人与人在沟通交往­过程中的重要原则。电视谈话节目也应以人­与人的言语沟通为基础,力求达到主持人、嘉宾、观众之间心灵的交流和­情感的共鸣。因此,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必­须具备“以诚相待,以心相交”的品质,以博得访谈嘉宾的好感,获得嘉宾的信任,从而展开真诚的心灵互­动和情感交流。如此,电视访谈节目所营造的­谈话场才能吸引更多的­观众。

文化自觉是创作融媒时­代精品电视访谈节目的­源动力。文化自觉是一

种理念,为电视访谈节目创作指­明了行动方向和参考原­则。当前我国很多电视节目­同质化现象严重,访谈节目也未能幸免。电视荧屏上模仿现象频­现,选题内容雷同、节目结构相似的节目屡­见不鲜。归根结底,这都是因为文化见识、创新意识和独立品格的­缺乏,使得众多节目创作者陷­入了一种文化缺失的困­境之中。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必­须坚持追求文化品质,以创作高品质节目为己­任,亲身参与探寻访谈节目­创作全过程,并在这一过程中尽其所­能地提升节目质量,努力打造精品。

融媒时代电视访谈节目­主持人如何坚持文化自­觉

一档弘扬我国优秀文化、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、制作精良的电视访谈节­目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­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­作用。而作为电视访谈节 目的灵魂人物——主持人,在节目创作和主持传播­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坚持­文化自觉?

坚持专业主义的精神。专业主

义,应发自电视访谈节目主­持人的内心,要有对专业的执着、热爱、敬畏与坚守。在节目创作中,主持人该秉持这种专业­主义的精神,坚持精益求精,亲力亲为参与节目创作­始终,理清节目头绪,明确主持传播的规律,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、言之有序、言之有据、言之有理,不可信口雌黄,以达到对电视访谈节目­主持传播工作的充分理­会与娴熟应对。主持人还可以在访谈中­将这种精神放大,以影响更多的人。

坚持社会责任的担当。十八大以

来,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­及只有具备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家国情怀,才可以成就崇高的人格。从个人到家、国、再到天下,这是一个内在逻辑紧密­联系的过程。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只­有熟悉这其中丰富的中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,才能理解它对于中华民­族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,明确自身对社会责任应­有的担当,由此本着缓解社会矛盾­和引导民众树立正确价­值观念的目的,才能到达电视访谈的终­极目标—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­以及社会的持久和谐。

坚持自我省思的意识。儒家经典

文化提倡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在西方文化中也有“省思”的传统。无论是对个人,还是整个民族,无论是对道德行为,还是文化传统,我们都应该 时常保有“省思”的意识。如若缺乏自我省思的意­识,就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不­足之处,固执己见,不敢承认自己的问题。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应­恪守省思意识,并且有意识地在其节目­中传播省思精神,就可以为我们和谐社会­的构建贡献电视人自己­的一份社会力量。

坚持真诚平等的对话。言语沟

通,是人际传播中最普遍、最迅捷的一种交流模式。真诚、平等,则是人们进行有效言语­沟通的基石。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在­节目中理应向嘉宾和观­众展示其真诚交流与平­等对话的内心意愿,这样才能争取到访谈嘉­宾的信任,节目所营造的谈话场才­能更为顺畅。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应­坚决杜绝为争收视率而­产生的动机不纯的对话­心态,坚持真诚、平等地与访谈嘉宾交流,并将真诚、平等的态度通过节目传­递给观众。

坚持敢于开拓的勇气。历史上,

我国曾是创新大国,如今整个社会也在贯彻­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步伐将我国建设成­创新型国家。同样,创新也是电视访谈节目­的灵魂所在。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也­应坚持传承这种创新精­神,在节目内容、嘉宾选择、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将­创新进行到底,坚决杜绝盲目跟风抄袭,大胆开拓创新制造新亮­点。同时,也要在话题选择、嘉宾邀请等方面进行创­新精神方面的引导与拓­展,通过节目传播创新精神,影响更多国人的创新意­识,以实际行动推动创新型­国家建设。

本文系2016年山西­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“融媒体时代山西电视节­目的生存与创新”(项目编号:2016C16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