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以“丝路电商”为抓手推动国际经贸合­作

- 城市周刊:崔丽丽:城市周刊:崔丽丽:城市周刊:崔丽丽:城市周刊:崔丽丽:城市周刊:崔丽丽:城市周刊:崔丽丽:城市周刊:崔丽丽:

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,您会对“丝路电商”下严格的定义吗?在怎样一个范围内的电­商,我们都可以称它们为“丝路电商” ?

为了准确理解“丝路电商”的内涵与外延,我们可以从几个重要的­背景入手。

2022年11月4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­进博会开幕式致辞中提­出, “创建‘丝路电商’合作先行区” ,“推进高质量共建‘一带一路’ ”。

2023年10月18­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­式主旨演讲中,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­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八项行动,其中第二项就是支持建­设开放型世界经济。“中方将创建‘丝路电商’合作先行区,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­易协定、投资保护协定。”如今学术界对“丝路电商”的界定,都是从这两个主要的历­史背景得来的。

结合上述背景,我们可以看到, “丝路电商”是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下,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在电­子商务技术应用、模式创新和市场规模等­方面的优势,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国际­合作而推出的重要举措。

按照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, “丝路电商”涉及的合作方包括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所有国家。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, “丝路电商”的范围以欧亚国家为主。从经济体所在发展阶段­的角度来讲, “丝路电商”所涉及的合作方与我国­在传统的成品贸易阶段­的合作方有所不同。如果说,在以传统成品贸易为主­的阶段,我们的合作方主要来自­发达国家、发达经济体、成熟市场, “丝路电商”的合作方相对来说则以­发展中国家、新兴经济体为主。

相对于我国成品贸易阶­段的兴起、发展,电商是后来才发展起来­的。而如今,电商在我国已经发展得­相当成熟。这对于“丝路电商”合作内容的深度和丰富­度,是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?

是的。而且,由于“丝路电商”是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下提出的重要­举措,按我个人的理解,它会更强调对国与国之­间在贸易新通道上的打­造。这种打造可能不仅仅包­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­场行为。它还将包括为了促进企­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行­为,国与国之间在规则或政­策上的沟通、一些电商基础设施的建­设、以电商为主的数字贸易­促进等。

也就是说,在国与国之间,构建起与政策、规则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联的­政策沟通框架,是更重要的部分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 “丝路电商”更强调在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伙伴之间,围绕新兴的贸易模式、电商模式,更好地打通国与国之间­在各个层面的对接。这就和我们平日里经常­讲的跨境电商不太一样。

可以预见的是,由于我国电商历经20­多年的发展,已经创造了丰富的贸易­应用场景, “丝路电商”有望使相关领域的创新­实践走出国门,成为我国与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伙伴开展国际经贸­合作的重要抓手。

推动“丝路电商”发展将迎来这些新挑战

您曾研究过如何通过电­子商务为农业的振兴赋­能,也研究过如何推动跨境­电商的高质量发展。基于过往的经验,您现在会怎样去切入对“丝路电商”的研究?

我目前的研究会围绕以­电商为核心的电子贸易­形态的各个环节展开。比如,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­规则如何衔接;物流系统如何搭建,以帮助目的地市场国在­改善相关体验的同时,降低商品出口国的物流­成本;跨境支付如何顺利实现、提升效能。

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伙伴中有不少发展­中国家、新兴经济体。如果国内一些企业有计­划在“丝路电商”方面有所发展,是否意味着风险与机遇­并存?您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建­议?

新兴市场一定意味着更­多的机会、更大的发展空间。这是毋庸置疑的。但到新兴市场发展业务,也一定会遇到一些在成­熟市场不一定会遇到的­问题。如果让我提建议的话,我首先会建议他们多多­关注目标

市场国的政策环境与政­策导向,并且,一定要对目标市场国营­商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规­则有深入的研究。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伙伴之间在文化风­俗习惯上也存在一些特­定的差异。如果是初来乍到者,要在这方面做扎实的功­课。不要因为疏忽,给目标市场及其消费者,带去不必要的误解。

上述问题之所以需要引­起重视,主要还是缘于信息沟通­不畅。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,向那些在跨境电商领域­有比较成功的经验的先­行者学习。多学习他们在目的地市­场如何推进本土化工作。做一个万全的准备之后,再去开展更具体的工作,对于企业来说是比较务­实的选择。

“丝路电商”可以带来的机遇,还包括我们不仅可以把­好东西送出去,也可以把目的地市场的­好东西引进来。双向的合作如何去协同,过程中如何对等互利,合作中的沟通、运营、物流网络布置等,如何以一种集约的方式­更好地加以安排,都很值得研究。

电商刚在国内发展起来­的时候,整个模式还是比较粗放­的,后来才重视在集约式的­科学管理方面下功夫。这方面的经验可以用到“丝路电商”的打造中,也是好经验的输出。比如,在基础设施资源的打造­方面,重视贯彻集约性原则。又如,鼓励一些企业到海外设­立共享的海外仓,类似于为中小企业搭建­平台,为更多企业走出去创造­更集约的物流仓储方式。再如,有关方面可以考虑为走­出去的国家、商品搭建集中展示的平­台。毕竟,进博会的展期是有限的,搭建展示平台,则能让我们在进博会期­间积累的一些比较成功­的展示经验在更大的时­间跨度中得到延伸。

“丝路电商”相关举措的推出,意味着我国正在着力打­造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窗­口。这里所说的“新” ,除了“新兴市场的开拓” ,还可以体现在“新形态” “新规则”等。

“新形态”指的是通过“丝路电商”双向往来的贸易内容将­不仅仅受限于传统意义­上的实物商品或电商平­台的跨境出海。它从形态上将涵盖更多­的服务贸易、数字贸易等。在此过程中,我国在跨境电商和贸易­领域积累的经验、相关联的数字产品怎样­去输出,也有待探索。

“新规则”体现在“丝路电商”推进的过程中会涉及一­些规则、规范、政策的打通。一些传统的经贸合作过­程中不存在的政策、一些创新型的政策框架,会在这个过程中推陈出­新。

换位思考是优化营商环­境一把值得珍视的钥匙

怎样实现电商跟实体经­济之间深度融合,是国内公众热议多年的­话题。这方面有哪些讨论成果,亦可给“丝路电商”的推进带去启示?

经过多年实践,人们能深切感受到,线上、线下在销售这件事上的­重点、优势是不一样的。线下的优势在于直接和­消费者面对面,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给消­费者创造真实、多方位的体验。线上的优势则在于把商­家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­不对称性打通了。平台经济的本质是信息­透明,通过信息透明,更迅速地实现商品、服务与消费需求之间的­匹配和对接。

互联网经济本质上是实­体经济的一部分。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两者­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和­长处,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深­度合作。线下发挥面对面提供增­值服务的优势,线上发挥信息透明与快­速匹配优势、降低物流与渠道成本。

而今,为何我们生活中出现新­型消费品的速度越来越­快、频率越来越高?其实,这就是线上线下深度融­合的结果。这些商品或服务创新,往往源于线上销售所获­得的数据以更快的速度­辅助了商品、服务在设计、运营等方面的创新。创新的愿望与更具柔性­的制造业供应链密切配­合,使相关合作方具备了更­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、回应市场需求的能力,得以持续地在行业内领­跑。

这些领域的好做法、好经验在我们推进“丝路电商”的过程中,可以得到更广泛、灵活的应用。当然,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要多­换位思考,要多站在目的地市场及­其消费者的利益、需求的角度,考虑各种问题的解决办­法。换位思考也是缓解近来­受到方方面面关注的“如何让境外游客‘外卡支付’不再‘卡’ ”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。

让境外游客“外卡支付”不再“卡” ,表现出我们优化营商环­境的决心,也考验着我们换位思考­的深度。

没错。根据我们团队的调查与­研究,境外游客在境内刷卡不­便,特别是持非银联卡刷卡­难的问题凸显,和近年来扫码支付成为­我国主流支付方式不无­关系。

当发现这一问题症结后,我们当然可以选择“以更友好的方式推广扫­码支付方式”。但据我们了解,境外游客对国内主流支­付方式之所以一时无法­迅速适应,不是他们主观上不配合、不努力,而是与他们在自己的国­家长久以来形成的支付­习惯有关。

和国内不少民众直接跨­过“卡支付”阶段、迅速适应扫码支付方式­不同,很多境外游客对于在手­机App上绑定个人银­行卡信息,持非常谨慎的态度。加上国外“卡支付”体系相当完善,为当地人支付提供了足­够的便利,使他们形成了出门只要­带一张卡就行的习惯。如果理解了相应的国情­和历史原因,梳理相关问题堵点与痛­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
目前,有没有可以解决这个问­题的办法?

去年末,在上海市商务委的推动­下,上海一些重点商圈实现­了商户外卡POS机全­覆盖。今年,从央行到银联、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,纷纷发布和推出一些便­利化的举措,如进一步普及外卡PO­S机的刷卡设备、一些银行推出外卡可以­绑定“外卡国内钱包”等。方方面面都在为打造一­个对境外游客更友好的­消费环境创造条件。在讨论上述问题的过程­中,更主动、积极地走出去、推介上海文旅资源的相­关做法也得到了深入的­关注与讨论,相关举措得到进一步完­善与深化。

仔细想来,这无非就是一个换位思­考的问题,一个是否愿意站在对方­的角度梳理问题的各个­环节、堵点痛点的形成机制的­问题。基于这样的理念去转变­思维、凝聚共识,形成跨部门、跨行业合作,一定可以让很多问题的­解决得到有力的推动。

同理,换位思考对于优化我们­自身营商环境、推进合作交流也是一把­值得珍视的钥匙。在推进“丝路电商”的过程中,我们要勤于换位思考、善于换位思考,在寻求合作伙伴、开拓合作空间的同时,努力优化自身的营商环­境,想办法让更多合作方从­我国电商行业、制造业、物流业比较成熟的发展­经验中,收获成功的机会。

观察

张宜友

小区物业是城市商品房­开发、棚户区改造、城中村改造、安居工程建设的产物,现已成为城市管理、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­行业。

然而,随着社会经济高质量发­展、城市范围迅速扩张延伸­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­高,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­越来越高,人们对小区物业管理服­务“专业化、标准化和精细化”的要求也愈来愈高。在此背景下,小区物业人员的职业素­养提升问题,受到很多市民的关注。

在笔者看来,加强小区物业人员系统­化培训,确实值得引起广泛重视。住宅小区是市民的温馨­家园、幸福港湾,也是市民享受美好生活­的地方。只有市民安居乐业,社会才能和谐稳定。更进一步来说,物业公司担负着城市小­区保安、保洁、保修、保畅、保绿等日常工作。这些日常工作看似简单,要做好却并不容易。

况且,无论是特大型城市,还是二三线城市,物业人员来自四面八方,有本土从业者,有提前离岗待退休者,有专业技术工作者,还有外来务工者等。从事小区物业管理服务­的人员的职业素养、技术水平、文化程度等参差不齐可­以理解,但他们服务居民的态度、水平和质量,将直接关系到小区的管­理能力与服务品质、市民的居住环境运营维­护、邻里间的和谐相处与沟­通顺畅。

对此,笔者建议:物业主管部门以及物业­公司应充分重视对小区­物业人员的培训,对包括物业管理员、保安员、保洁员、设备维护员、绿化养护员、计算机操作员、档案管理员等在内的工­作人员,采取人员分层化、方法多样化、内容丰富化的系统化培­训。

比如,在岗前培训方面,对于新加入小区物业公­司的人员,主管部门有必要对他们­进行物业管理法律法规、所在岗位的管理技巧、岗位技能和消防安全知­识等方面的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。

在日常培训方面,物业公司可以根据不同­小区的具体情况、不同层次类别的市民需­求,针对业务技能、服务规范、质量标准等方面,对管辖区内的物业从业­人员进行日常化的业务­培训,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­服务能力。

在专业培训方面,小区除配备专业的、有资质的水电工外,还需针对小区普遍存在­的、不可避免的、可能发生的房屋渗漏、下水道管网堵塞等问题,强化物业专业管理人员­在专业技术、操作技能、防渗疏通等方面的知识­与技能储备,确保物业专业管理人员“拉得出” “打得响” ,遇到问题能够快速响应、解决问题及时到位;对新建的数字化智能化­小区和更新改造后智能­小区,还要及时培训专业管理­和技术人员,为他们提供“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能、用好新设备”的机会。

除此之外,一些特殊岗位的培训内­容更须注重针对性。比如,对小区保安工作人员,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安­全防范、小区巡查、消防应急处置等方面的­知识与技能;对保洁人员,要强化服务要求、保洁质量、卫生标准等方面的培训;对保绿人员,要强化及时修剪养护小­区绿化、规范优化绿地结构和景­观方面的知识培训;对小区维修人员,要强化对高层电梯(老旧小区加装电梯)维修维护、运行保障、故障处置等方面的技术­培训;对存在二次供水情况的­小区,要加强物业人员对水泵­维护、水箱按期清洗方面的技­术培训。

总之,城市物业应立足不同区­域的小区、不同年代建设的小区、不同业主(市民)的需求、不同物业公司服务经营­的模式,不断去探索、调整、创新、规范行业服务行为,作为培训小区物业人员­的依据。只有强化了城市小区物­业人员培训的专业化、针对性、系统化,通过知识学习、技能掌握、案例剖析、经验交流等形式,才能让从业人员的职业­道德、管理能力、技术水平、服务本领等得到有效提­升,使他们在人民城市建设­管理中,发挥守护好一方平安、服务好一方居民的重要­作用。

欢迎广大市民就上海城­市精细化管理献计献策。意见和建议请发以下邮­箱: shjianweiz­hizhu@ 163. com。

非常期待您的来信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