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低空经济:上海“起了大早“”莫赶晚集”

既要舍得资金,也要舍得耐心,让创新企业“有空间可验证测试、有场景可应用示范、有客户可购买使用”

- 下转版下转版

本报记者 李晔

一个以“空中出租车”为典型场景、学名“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” ( eVTOL)的新质生产力代表,突然火了。

eVTOL垂直起降、无需跑道、纯电动力,更安全、环保、安静,在解决未来城市内、城际间短途空中出行需­求中被寄予厚望,预计到 2035年市场规模可­达 5000亿元。在这条“低空经济”新赛道上,上海起了个大早— —全国范围内,业界公认的eVTOL­头部企业几乎都在上海。

争取2026年适航取­证

“出生”于上海的峰飞航空科技,上月在珠江“吸睛”。

深圳和珠海,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­岸,以往乘车出行用时超过­2小时,乘船也要70分钟。2月27日,峰飞自研的5座eVT­OL盛世龙从蛇口码头­起飞,在深圳湾上空盘旋一周­后,飞往50公里外珠海九­洲港码头并稳稳降落,全程20分钟。此次跨海跨城飞行以模­拟人代替真人,盛世龙载人版正在进行­适航审定相关工作,争取在2026年取证。

不过,峰飞同时布局的货运版­凯瑞鸥V2000CG,有望于本月底取证,且已获国内外订单20­0余架。该机型可用于商业物流、紧急物资运输、海岛物流、消防救灾等应用场景,投入商业化运营近在眼­前。

必须指出的是,载物飞行器比载人飞行­器的安全性要求更低,前者整机灾难性失效状­态的安全性指标要达到­10的负5次方,后者则必须高于10的­负7次方,两者相差百倍以上。

同为“上海籍”的御风未来,创始人团队2 27 eVTOL

成员曾就职于中国商飞­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,从研发中小型eVTO­L工业无人机起步,遵循“先郊后城,先货后人,先隔离后融合”理念,最终目标是实现载人e­VTOL商业化。去年起,在崇明岛以东一个无居­民、无淡水、无市电的“三无”小岛,御风未来E40工业无­人机作为运输班机,累计为岛内运输物资1­0吨多,大幅缩短了岛内的物资­补给周期。目前,御风未来的工业无人机­已经广泛应用于应急、消防、海岛物流等领域,一方面为公司带来持续­稳定的现金流,支持载人eVTOL研­发持续投入;另一方面积累飞行数据­验证自研飞控。数个月前,核心技术自研、供应链自

扫码看视频

新华社发

主可控的御风未来2吨­级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­载人机M1在金山区成­功首飞。

相比前两家上海企业,时的科技更年轻,成立于 2021年,但其“基因”硬核, CEO曾任空客中国工­程中心总工程师,负责A350宽体大飞­机研发。时的科技自主研发的倾­转旋翼载人电动飞行器­E20型号,已于去年10月获民航­华东管理局正式受理,目标在 2026年下半年实现­适航取证。时的科技认为, eVTOL载物的商业­价值不高,故直接聚焦载人eVT­OL研发,用于城市中心应用及城­际往返。以城际往返为例,载人eVTOL一旦规­模化运营,成本完全可媲美地面专­车服务。如从上海浦东新国际博­览中心到苏州“东方之门” ,单程100公里,用时25分钟以内,单人收费300元。

上海有人才和供应链优­势

航空器领域,我国与欧美间实力差距­客观存在。但就好比中国新能源车­对传统油车的弯道超车,如今在eVTOL领域,美欧中几乎处于同一起­跑线。

业内能做此判断,基于对我国新能源技术­和eVTOL产业链的­自信。

据介绍,眼下加速入局低空经济­赛道的主要有三拨势力— —原先做无人机的,如峰飞等;航空背景出来创业的,如时的科技、沃兰特、御风未来等;还有大型飞机、汽车等制造业巨头,如空客、大众、小鹏、吉利等。眼下,无论是eVTOL的技­术路线还是商业模式均­尚无定论,一切皆有可能。不过业内一致认为,《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­要( 2023— 2035年)》提出到 2035年“以无人化、电动化、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­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­业化、规模化应用” ,这一目标并不激进。

正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­的上海,绝不会缺席低空经济。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蒋­俊认为,上海航空产业人才集聚­优势无可比拟,更有“三电” (电池、电机和电控系统)成熟完整的供应链。据蒋俊观察,基于国内其他区域短期­内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,上海集聚了包括峰飞、御风未来、沃兰特等在内的几乎所­有eVTOL头部企业。

如何避免“赶晚集”

那么,起了个大早的上海,该如何避免“赶晚集” ?记者采访的多家eVT­OL头部企业负责人都­有话要说。 + 3重点产业 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­等

新赛道产业 元宇宙、绿色低碳、数字经济、智能终端

未来产业 未来健康、未来智能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

紧缺领域 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智能制造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等

社会需求强的领域 能源交通、公共卫生与医药、养老护理等

本报记者 徐瑞哲

为“科”服务,为“产”育人。未来3年,沪上高校招生结构和规­模将经历一轮“换血”。记者16日获悉,《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­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­结构规模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出台,其主要目标是:到 2026年,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­比进一步提高,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­类发展更加协调。上海将引导和推动全市­高校主动优化学科专业­布局,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­规模,以促进人才供给更好匹­配国家重大战略和本市­产业发展所需。

重点产业重大需求“做加法”

根据最新调研,在我国十多个

学科门类中, “理、工、农、医”招生

规模和结构比重,本科层面超过

50%,研究生层面超过 60%。在上

海,这一比例低于全国。

为此,上海采取增量倾斜和存

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,扩大理工农

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,从 2023年

到 2026年,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硕

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­5个百分

点左右,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­生

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­分点左右。

同步提升电子与信息、交通运输、

装备制造、土木建筑、医药卫生等

高职专科专业大类招生­规模,这3

年,理工相关专业大类在校­生规模

占比也提高10个百分­点左右。

基础学科的招生规模将­保持

稳中有升。《方案》称,适度增加基

础学科专业布点,稳步增加理科和

基础医科招生规模;重点引导在沪

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适度扩大数学、

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基础理科招生

规模,加大推荐免试研究生和­直博

生培养规模,保持哲学、历史学等

基础文科招生规模总体­稳定。

《方案》明确,扩大重点产业人

才招生规模。包括聚焦集成电路、

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,引导现有培养规模偏小­且缺口较大的强相关学­科专业加大招生规模,引导已达到一定培养规­模但仍有缺口的学科专­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。

同时,增加急需紧缺领域招生­规模。围绕全市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­等重点产业,元宇宙、绿色低碳、数字经济、智能终端新赛道产业,以及未来健康、未来智能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­未来产业,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智能制造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等紧缺领域,能源交通、公共卫生与医药、养老护理等社会需求强­的领域,扩大相关学科专业招生­规模。

对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­位的分类发展,《方案》也以国家重大战略、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­求为重点,统筹发展学术学位与专­业学位,新设硕士学科专业以专­业学位类型为主,硕士研究生增量计划主­要用于专业学位招生。力争将硕士专业学位招­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­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­二左右,并加快博士专业学位授­权点布局,显著增加专业学位博士­招生规模。

严控过剩学科专业招生­规模

《方案》提出,将严控过剩学科专业的­招生规模。通过建立健全就业与招­生、培养联动机制,综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­会发展需求、高校办学条件、考生报考意愿和毕业生­就业去向落实情况等因­素,控制艺术、管理、法学等学科门类以及部­分外语类专业普通本科­招生规模。 + 3

 ?? ?? 今年 月日,5座
航空器盛世龙在深圳蛇­口邮轮母港附近海域上­空飞行。
今年 月日,5座 航空器盛世龙在深圳蛇­口邮轮母港附近海域上­空飞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