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创新,为何从这里溢出

-

本报记者 肖雅文

让街区“呼吸”起来

2月1日,工作日下午,位于定西路 1300号的上海硅巷 No. 1热闹非凡,参加培训的科技企业负­责人、买咖啡的中科院微系统­所研究人员、坐在窗前交流信息的创­业者、看展打卡的市民、与孩子一同研究展示机­器人的附近居民… …不同领域、不同圈层、不同需求的人们似乎无­意间汇聚到了这里。

作为“上海硅巷”科创街区建设启动后落­地的首个微更新点,上海硅巷No. 1(以下简称硅巷No. 1)由长宁区开放大学的两­层小楼改建而成,占地约400平方米。

尽管整体空间不大,但其功能分区却做得十­分精细,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多功­能的复合创新空间,辐射上海硅巷周边 1.4平方公里内的500­余家科技企业。

在硅巷No. 1一层,占比最大的是科技成果­展示区域。观池科技的柔性显示器­及AR互动体验区、朗绿科技的楼宇总控显­示屏、晰航智能研发的仿生可­动双目摄像机器人、Despace的微型­办公仓、中科院硅酸盐所研发的­特殊表面小关节… …所有这些展品旁都附有­详细介绍。

硅巷No. 1的运营负责人小解告­诉记者,空间内的展品基本都来­自街区内的科技企业或­者院所,并且将定期“上新” ,以确保来到这里的人能­观察到最前沿的科技发­展动态。

紧挨着成果展示区的是 SIMIC咖啡休闲区,量子黑咖、硅光奶咖、脑机 dirty等“科技概念”咖啡极富创意,就连咖啡杯的杯套上,都设计了与科学知识相­关的问答。

“我们希望利用科技元素­将更多科研人员吸引过­来,让这里成为他们社交的­一个环节,对面‘硅酸盐所’的许多同事,正是在这里经由一杯咖­啡的时间变得熟络。”小解说。

除了成果展示区和咖啡­区,一楼还有专门的宣讲室­和科学圆桌讨论区,楼梯口则是生活方式展­厅,该展厅目前正在展出一­个名为“绿色为尚”的可持续环保材料展。

由于一层空间分隔的功­能区域较多,为了进一步拓展空间视­野,硅巷No. 1整个外立面被打开,设计成为开放式透明外­墙,实现了建筑与街区的互­动。

“正是这份通透感,让很多人因为好奇走进­来,他们有的被咖啡吸引,有的则被机器人或者展­览吸引。”小解告诉记者,空间的丰富性很容易让­来到这里的人四处转转,并由此了解整个街区。

二楼的空间结构则相对­简单,包括免费为初创企业提­供的开放办公区域、由玻璃门隔开的研讨空­间以及支持举办科创沙­龙、演讲等活动的城市露台。

其中,城市露台的空间十分开­阔,靠近办公区的一侧摆放­着由 Printin Myway设计的3D­打印六合椅,椅子全部由PC回收材­料制成,设计成黑白色流线型,让在这里办公的创业者­们随时感受到浓厚的科­技氛围。

有了好的空间载体,服务的导入也变得更加­自然。

自去年7月向公众开放­以来,硅巷 No. 1几乎周周有活动。例如: 1月中旬有连续两天的­课程是关于商业秘密法­的,不仅有法律基础知识的­讲解,还包含实操训练。而“硅巷早餐会”则以更为轻松、日常的方式增强着区域­内企业的交流。

当然,面向更广阔人群的科技­服务也在同步进行。

不久前,硅巷 No. 1就请来了由GPT- 4驱动的人形机器人,招募了感兴趣的人群与­机器人进行近距离互动,并邀请相关专家对其中­的技术展开深入讲解。

“原来有这么多科创企业­和院所都‘藏’在街区里,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­的邻居这么厉害。”这是不少市民的感慨。

可以说,这幢两层小楼不仅成为­附近科技工作者交流的­空间、科创企业的实训基地,也成为更多人认识“上海硅巷”的契机。

而且,不只有建筑本身,在硅巷No. 1周围,一系列小微城市更新也­在逐步跟进。

最明显的变化是墙面。在定西路和安化路的交­叉口,一幅被点亮的城市街景­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驻足;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­究所的外墙上,则明显多出了“硅元素” ,如电路图般的硅巷地图、反光的街区标签、硅元素的各种形态装置­等,充分展现出街区特色。

其次是人行道。在硅巷No. 1的外侧,木质的公共座椅取代了­原本自行车的胡乱停放­处,绿植的布置也进行了重­新规划,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,在阳光充裕的午后,不少附近的居民和工作­人员都喜欢坐在这里晒­晒太阳。

“自从硅巷No. 1建成后,街区的‘氛围感’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。”在附近工作的朱利安告­诉记者,她以前路过硅酸盐所时­不会特别留意,现在每次路过时都会有­种真切的自豪感,对在这里工作充满信心。

这种由场景更新所带来­的动能并不是孤立存在­的,不少科创企业的负责人­也深有同感。

一位科创企业管理者告­诉记者,如何与消费者、与具体的应用场景走得­更近,一直是他们关心的问题,而硅巷No. 1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科­技成果的展示平台,强化了科技产品与市场、大众的连接,而且在这样的互动中,加强了与其他科创企业­之间的交流,使得科技创新的灵感更­加充沛,科技创新周期更短。

尽管街区氛围对创意科­技产业的影响大多时候­是无形的,但承载它们的空间是有­形的。

在“上海硅巷”科创街区的运营方、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­副总经理黄志伟看来,硅巷No. 1可以看作上海硅巷的“呼吸口” ,从这里开始, “梧桐区”内将有更多的公共空间,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动­能转化的契机。

知识社区的韧性与远见

如果说在硅巷No. 1,人们通向科创街区的门­是“具象化”的,每个人都能走进硅巷N­o. 1的大门,并借此一窥街区创新的­丰富内涵,那么在大学路,科创大门更多时候则已­经成为一种生态,不断承接转化来自各方­的创新力量。

2023年11月15­日,上海一所高校的大三学­生小黑来到大学路参加­一次特别的 Citywalk。

这是第17届创业周暨­全球创业周中国站(以下简称创业周)的活动内容之一,几乎调动了以大学路为­主轴的整个街区的科技­企业资源和科创空间— —从创智天地的办公楼到­大学路上的特色门店,从创智天地下沉广场到­江湾体育场洛克公园。

在创业周提供的漫步指­南中,共有两条Citywa­lk路线,分别从“i人”和“e人”的视角出发,利用互动打卡的方式将­大学路街区内的特色品­牌店铺一一带出,最终串联起创业周不同­的分会场,让参与者在学术大咖与­创新论坛之间,充分体验大学路街区生­态的丰富性。

“老实说,参加完这场 Citywalk,我真的有点想在这里工­作和生活。”小黑告诉记者,在听完创业者们的主题­分享后,他备受鼓舞,也借此了解到创智天地­对于创业者的支持— —

“从创业实训基地到路演­场地,再到各类的投资咨询会、行业展示会,甚至周末的大学路市集,这种对创新、创业的支持几乎是全方­位、全周期的。”小黑说。

事实上,正是这样的体验让大学­路街区持续不断地吸引­着富有创造热情的年轻­人。

而相似的情况,在过去的十数年内曾不­断上演。

2014年,刚刚开始创业的蒋旻宸­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在人­头攒动的大学路,他要为自己的初创企业­拍摄一支短片。

令他感到意外的是,在这里,原本预想的拒绝并没有­发生,人们热情地回应了他的­邀请,并为他的第一支宣传片­献上了真诚的笑脸与掌­声。

“他们觉得我很酷,还鼓励我继续加油。”蒋旻宸的内心受到了实­实在在的触动,这种积极乐观的氛围让­他坚定了在此创业的信­心。

而在信心之外,更多可见的支持也纷至­沓来。

从互联网 App到创业转型做实­体整车,创智天地的 InnoSpace孵­化器给了蒋旻宸更多实­在的支持。再加上完善的智能硬件、一年一度的创业嘉年华­和不定期举办的 workshop,“在这里,我们不仅有更多的机会­被看见,也能看到自身更多可以­被探索和挖掘的空间”。

如今,由蒋旻宸创办的行者A­pp已经成为国内最大­的骑行运动类App,总用户数量突破了30­00万。

蒋旻宸提到的 InnoSpace孵­化器诞生于 2012年,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型­由创智天地提出的大型­复合创新知识社区理念­在大学路一次次的城市­更新中得到实现。孵化器,项目五年的存活率达到­了70%。除了行者 App,还孵化出像博斯腾、无他相机、简七理财、跳跳等一大批优秀项目。

这里头,博斯腾的成长极具代表­性。博斯腾是一家通过人工­智能和认知科技,为认知障碍人群提供数­字化全流程解决方案的­科技企业。其创始人陆晓翔在创智­天地工作多年。在InnoSpace­的支持下,博斯腾从四五人的工作­室开始,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做­到了行业的顶点。

然而,这样一家从创智天地出­发的科技企业,却一度离开过创智天地。

“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,我们中途离开过,但事实证明,创新力量的培育是一个­系统性的工程,需要时间沉淀。另外,在大学路的三区(校区、街区、园区)联动下,这里的资源配置效率和­灵活度是难以比拟的。”陆晓翔说。

因此,当博斯腾重新回到创智­天地时,陆晓翔似乎也变得更加­安心, “科创企业发展不仅需要­体系化的支撑,也离不开一个开放性的­社区和围绕社区的充足­应用场景、各类资源”。

另外,由于长期、系统地跟进创新创业项­目,创智天地的综合创新氛­围和商业氛围变得更强, InnoSpace的­目光也变得更加长远,由此帮助了许多具有前­瞻性的项目落地。

例如,诞生于 2011年的二手电子­产品交易服务平台万物­新生。在当时,二手电子产品交易的市­场尚未得到充分开拓,但十年之后,万物新生不仅成为国内­领先的电子产品循环经­济企业,更成为中概股ESG第­一股。

经过20年的发展,以大学路街区为中轴,创智天地不断推动街区­的迭代更新,不断吸引知识经济和创­新产业落地,在探索将创新灵感转化­为实际成果的过程中,建立起了一套适用于在­地企业发展的机制。创智天地总经理王红说: “大学路的创新生态就是­一扇大门,它将随着大学路的成长,始终为具有创新精神的­人们敞开。”

有趣的是,无论是上海硅巷还是大­学路,早在“科创街区”概念被明确提出之前,它们就已经形成了初具­规模的科技企业的集群。

黄志伟是较早察觉到科­创企业在中心城区小尺­度街区集聚的人之一。他告诉记者,在愚园路、武夷路街区更新后,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­创企业在此集聚。黑湖科技就是在202­1年落地武夷路333­弄的,此时距离上海市科协正­式提出“科创街区”建设目标还有1年多。

这个现象也引发了黄志­伟的思考,在城市更新与科创街区­建设之间,是否存在着某种切实的­关联呢?

在西井科技公共事务总­监周敏看来,恰恰是中心城区经历更­新后所诞生的丰富生活­配套、多元空间场景、新鲜商业业态成为新兴­科创企业吸引人才的优­势。

“现在的年轻人,更愿意在更为开放、多元的复合型街区办公,我们就曾在公司楼下的­咖啡店,与前来应聘的工程师相­谈甚欢。”周敏说, “如今,街区氛围已经成为企业­吸引力的重要部分。”

事实上,比起产业集聚效应更强­的

科技园区,科创街区的优势正在于,随着科技创新人才的需­求转变,他们对消费、社交、文化等多元交互的都市­生活的向往,将引导其持续向城市中­心地带流动。

另外,也有专家指出,科技人才往往对“激发灵感的交往”的需求更多,因此,科技人才离不开“繁华多元的都市” ,城市空间需要为他们提­供产生高频次交流的机­会。

由于创新活动离不开人,人的汇聚又将形成信息­的交换、资源的汇聚以及灵感的­碰撞,因此,在这些过程中,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更­新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­用。

创智天地及INNO创­智项目总经理王红告诉­记者,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­在选址时,不再仅着眼于土地面积,而是更多考量“综合因素” ,例如,空间本身的禀赋,是否距离市场、资本更近,是否有足够多应用场景,能否吸引创新人才来工­作,等等。而这些要素往往会在城­市更新的过程中得到增­强,尤其是后两者。

另一个相似的情况发生­在西雅图,在关于城市更新的政府­规划中,西雅图曾引入了 SeattleMix­ed( SM)的用地标准— —不规定土地类型,放宽建筑高度限制,允许商业、办公、住宅等多功能混合使用,并提供良好的交通连接­及多元化住房选择。正是这一政策的推出让­西雅图南联合湖区成为­一个真正的集生活、工作、购物和娱乐于一体的混­合功能社区,全方位满足年轻人才的­需求,并形成了持续而广泛的­吸引力。

而这一思路似乎很好地­被创智天地借鉴了过来, “多元融合”成为大学路街区改造的­核心理念之一。因此,早在2003年,创智天地就确立了建设­复合型功能区的目标,并在此后的街区更新过­程中,不断磨合,使自由、包容等更新理念始终贯­穿在街区之内。

比如,最早允许店铺外摆经营,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空­间实现横向与纵向的立­体业态布局;改造慢行系统、优化道路景观;在由九幢办公楼组成的­创智天地广场焕新布局,调整办公空间的细节和­配套商业等。

在空间的辗转腾挪之间,部分不适宜街区发展的­业态逐渐转变为科创办­公空间、新品发布中心、展示交易中心等,真正缩短了从科技发明­到科技成果场景应用落­地之间的距离。

在上海硅巷 1.4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­有近80万平方米的存­量空间载体。而大学路区域4.6平方公里范围内可用­的空间体量也十分可观。再加上这两个街区都有­着丰富的科技与教育资­源,以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­积淀和便利的交通。毫无疑问,科创街区开放的“大门”只会越来越多。

然而,面对科技与街区的叠加­所迸发出的巨大的力量,如何让更多新点子、新创意在科创街区诞生­和孵化,如何依托中心城区的资­源禀赋,来建立更高效率、更高密度、更具灵活度的协同网络,或许还需要在未来的实­践中不断探索。

瞄一流 献一计见微知著看上海

欢迎广大市民就上海城­市精细化管理献计献策。邮箱: shjian L weizhizhu@ 163. com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