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江南:文化印记反哺流行元素

- ■本报记者

诸葛漪海明威说:“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­过巴黎,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­去,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。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­宴。”这句话套用在江南,完全适用。作家金庸安排郭靖从塞­外千里南归, 江南有桃花岛、有叫花鸡,到了他的另一本书《白马啸西风》,漠北长大的女主角李文­秀同样对江南充满向往 因为 江南有杨柳 桃花 有燕子、金鱼”。

, “、 ,文化记忆传承于血脉。小时候听外婆讲的传说,大一些看小说、影视剧和风细雨般滋润,不觉成为脑海里潜藏的­片段,比如沈万三聚宝盆,《红楼梦》与真实曹家,电视剧《大明王朝 1566》与江南织造局。到了时下红火的游戏《江南百景图》,从文徵明到唐伯虎、徐文长,以及电影《唐伯虎点秋香》、电视剧《狂生徐文长》……记忆画了一个圆,又回到起点,江南文化印记反哺于最­时髦的游戏。

最近,《江南百景图》手机游戏因为某种童年­情怀, 迅速变得可亲。 当代人寻找的江南,并不满足于动动手指,而是有更多选择。比如在江南园林里听戏。西北、西南实景演出讲求人多­势众,场面震撼,到了江南,必得小而美,有个小亭子、小楼,三四位演员足矣。

常驻苏州沧浪亭的沉浸­式昆曲《浮生六记》,先后亮相法国巴黎与阿­维尼翁戏剧节,却比不得在苏州老家最­有滋味 作为书的《浮生六记》,以文人沈复与妻子芸娘­的家居

。生活、浪游见闻为内容,素有“小红楼梦”之誉。作为昆曲的《浮生六记》,取苏州布、苏州衣、苏州菜、苏州的馄饨担,撰为四折“布衣菜饭”。有演员说:“一年四季,温度不一样,演的时候感受不一样。深秋时,风吹在树叶发出沙沙声,和夏天蝉鸣又有所不同。”今年《浮生六记》来上海参加 表演艺术新天地, 厅堂版又结合上海老洋­房的独特环境,

2020可谓另辟蹊径。与环境共生的戏,沾染了江南湿漉漉的绿­色。北方戏多依仗锣鼓,配合黄土烈风,而在江南幽色中,笛箫足矣。昆剧演员张军在上海青­浦朱家角课植园演了数­年园林版《牡丹亭》。今年,张军结束宅居生活来到­久违的课植园,那里一片新绿、草木抽芽。“去年 月园林版《牡丹亭》演出季在课植园结束时,天气冷了,植物颓败。今年万

11物复苏,让我比任何一回演出都­感触深刻。”张军说,这样的青葱生机,在繁复紧凑的江南园林­体会最深。

江南之美除了环境符号,还在于江南的人。有趣的是,受到新媒体青睐的并非­传统意义的柔情之美, 更多带着离经叛道的不­羁,很难想象这是温顺的江­南。比如去年《王者荣耀》找到浙江越剧名家茅威­涛,《王者荣耀》角色“上官婉儿”跨次元“拜师”茅威涛,从外观形象、技能特效到语音设计,“上官婉儿”众多细节融入浓厚的越­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元素。茅威涛穿上有光标点的­动作捕捉服装,将潇洒飘逸的越剧女小­生身段一一记录,与之对应,上官婉儿手持折扇代替­笔墨在峡谷闯荡,蓝色戏衣以蝴蝶翅膀的­虚幻感再现。

近日,安徽黄梅戏名家韩再芬­为经典剧目《女驸马》推出同名国风漫画作品,登陆站漫画、快看漫画、腾讯动漫、爱奇艺漫画等

B平台。在这个上海与安徽联手­的新媒体案例中,女驸马冯素珍与祝英台­一样经历了女扮男装,只不过她的故事更传奇,包括冒名赶考、偶中状元、被招为驸马等近乎网络­小说的情节。江南女子内在的韧性与­传奇,给了从古到今的创作者­们无数想象空间。

少有人知,著名沪剧《芦荡火种》也经历过再创作。《芦荡火种》执笔者文牧是上海人民­沪剧团的老编剧,创作最初取材于崔左夫­为解放军建军 周年所写的报告文学 《血染着的姓名》。《芦荡火种》中,大名鼎鼎的阿

30庆嫂,原型是崔左夫文中江苏­沙家浜东来茶馆老板胡­广兴 由于 芦荡火种 男角色太多,文牧把茶馆老板改为老­板娘,由著名演

。 《 》员丁是娥来演。 原来茶馆老板起名阿兴,改为老板娘,只能称阿兴嫂。又为了叫得响,把“兴”改成“庆”,索性让她叫阿庆嫂。要写老板娘,如果老板也在场,戏不免分散笔力,于

庞小漪今年夏天,我那个“说书先生”父亲,每天早上 点半从郊区的家出门, 坐公交车,转两条地铁,历时两个小时,去上海市中心

6

的雅庐书场演出。到那儿 点半,换上长衫,简单梳理头发,闭目凝神,9点准时上书台。

8下面一个观众也没有,只有摄像师对着舞台,一举手,开讲,半小时后一举手,“下回分解”。年轻的摄像师也许听不­懂苏州话,录制过程中,一直在看手机、玩游戏。

父亲是个评弹艺人。受疫情影响,沪苏浙地区只开了约3­0%的书场。为了满足不能出门的书­迷,一部分书场开始转战“线上”。以半小时为一回, 让演员把 天的长篇录制完毕 每天下午线上连载一小­时。 通过扫二维

15

码,书迷们可在手机上直接­观看。我有好多年

没有见过父亲在台上的­风采, 他讲的故事怎么样?他的表演精彩吗?还真是好奇。可是我几乎没有时间踏­进他的书场, 这么多年我们各自在自­己的领域忙碌。我期待一个月后“云书场” 父亲专场的上线, 也许可以在下班途中、陪读时、临睡前,听一出好戏。我会把他的表演推送给­朋友、同事,让他们了解评弹这门古­老艺术。想到这里,觉得隐隐地激动。

“云书场”长篇连载发端于电视书­场,只是屏幕转移到了手机,更自由。B 站、优酷等视频网站早就有­各式各样的名家选段、 弹唱资源,随时打开,便一脚踏进上世纪八九­十年代的书场,听厌了直接关窗换频道。唯一纠结

是文牧打发阿庆去了上­海 阿庆嫂是个女的,如果孤身一人,要和胡司令、刁德一、刘

。副官和天子九这些人周­旋又不太方便,于是设计了阿庆嫂曾救­过胡司令的往事,把他们的关系拉近一些。有勇有谋的阿庆嫂诞生­在沪剧舞台,让人信服。从戏文到现实再到影视­剧, 江南文化都足够孵化出­传奇女性,这里有过锦江饭店创始­人董竹君、《上海一家人》李若男,她们的世界不止于孩子、丈夫、

爸妈。

当然江南文化并非十全­十美,吴越方言对长三角以外­受众的门槛客观存在,除了耳熟能详的故事、角色自带解说功能,每个新故事都要挖掘新­的讲述方式。七夕时,上海评弹团演员陆锦花­邀请西北民谣歌手张尕­怂合作《花儿与少年·穿越银河遇见你》, 一个是轻弹浅唱,一个是高亢豪迈;一个是琵琶,一个是三弦。江南和西北文化艺术多­了一种全新的 “打开方

式”。“没有了方言,这就不是评弹,但是现在人方言不会讲­了,甚至听不懂了,那听得懂评弹的人也会­越来越少了。”陆锦花以江南音乐、传统评弹作为根基,加入爵士、摇滚、电子音乐元素。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,正午阳光用了几段评弹­点缀,江南外的人借评弹氤氲­出小桥流水之气,而真正在江南的人如评­弹演员、戏曲演员们也在接力各­种新媒体、新伙伴,将艺术枝蔓伸向江南之­外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