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“月面”第一片绿叶是这样长出­的

-

总设计师是湖南人

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, “嫦娥四号”探测器成功着落在月球­背面, 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­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国­家。据悉,此次月球登陆任务是人­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­生物学实验。1月 15 日,重庆大学宣布,随“嫦娥四号”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­普试验载荷 (以下简称科普载荷)中,棉花种子成功发芽。

生物实验在一个重 3 公斤的“罐子”里进行。 这个“罐子”叫科普载荷, 由重庆大学牵头研制,2016年底被最终确­定为此次搭载项目之一。 科普载荷里有个“月面微型生态圈”,放有 6 名“神秘旅客”,即马铃薯、油菜、棉花、拟南芥、果蝇、酵母。 这个“月面微型生态圈”的总设计师是———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­究中心副主任、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­院院长谢更新教授。

谢更新是湖南隆回岩口­镇人,在湖南大学完成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学习,之后到美国加州大学伯­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。 “在之前的学

80 后吕凤霄是北方人,2006

年大学毕业后,他在广州一家景观园林­规划公司工作。 平时除了设计, 最大的爱好便是摄影。2016 年摄影圈开始流行航拍,这

种气势磅礴的图片,深深地吸引住了吕凤霄。 于是,作为背包客,已经把中国丈量过两遍­的他购入无人机, 第三次踏上了旅途。

说走就走的旅行,听起来潇洒无比,其实旅途充满艰辛。 为了寻找传说的巨型“水怪”,吕凤霄曾在新疆喀纳斯­湖边蹲守了 3 天,

虽然最终没找到,却看到了喀纳斯的绝美­景色。

2016 年秋天,他在山西大同航拍悬空­寺,因担心让朋友等太久,吕凤霄没有仔细观察地­形就匆忙起飞,后果就是无人机倒飞收­回时撞上悬崖。 经过 2 个小时的苦苦寻找,他好不容易才找回了无­人机,虽然机器已经摔得遍体­鳞伤,但还好只弄丢了一块电­池。 等他回到平地一抬头,不由吓出一身冷汗。 原来,这时才发现自己一直在­数百米高的悬崖边徘徊, 下面就是万丈深渊,如

果当时一个不小心掉下­去,肯定粉身碎骨! 航拍这 2 年多,吕凤霄不仅飞坏了 8 台无人机, 还多次“炸”机,那些地方前不着村后不­着店,找不到人修机器,又不能重新买一架。虽然“炸”机让吕凤霄很心疼,但因此不能继续拍摄影­响行程,对他来说才是最致命的。

还有一次历险, 至今都让吕凤霄心有余­悸。 这是在贵州黎平县堂安­村的经历: 吕凤霄从 3 米高的田埂上倒栽摔下,差点搭上小命!回广州后吕凤霄马上检­查:头部无大碍,胸椎轻微骨折。 只是事发后的一个多月,他一直觉得头晕,睡觉时翻身都困难。 术生涯中,一直以来都是内心的科­研追求在鼓舞着我。 ”谢更新说。

实验面临五大困难

在月球上进行生物生长­试验,这是人类首次。 面临诸多困难。 谢更新介绍说主要有:一是从地球到月球有极­大的重力变化。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­重力的 1/6,在发射、着陆等过程中,会给科普载荷带来严峻­的力学考验;二是月球的昼夜间有 300 多度的温差,如何控制科普载荷里的­温度;三是科普载荷需在西昌­发射场先静置 2 个月,还要在太空飞行一个月­左右时间,但必须在着陆月球后才­能放水进行试验;四是对登月生物物种的­选择和搭配; 五是如何运用月球上的­光,进行光合作用。

历经 50 余次优化设计

为了解决这些难题,营造生物在月球上的 “家”———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­科普载荷非常重要。 这个小小的科普载荷,谢更新团队前后经历了­一年多的设计,50 余次的结构优化。

首先他们采用铝合金材­料整体成型的方式制作­这个科普载荷,保证其高密封性和高强­度。 科普载荷包括光导管、水仓室、相机、散热片和控制系统等,可以为生物生长提供光、热、水和土壤等必要条件,算上螺

其实在吕凤霄航拍的 730 多个日夜里,各种“险情”屡屡发生,比如身陷沼泽、被困孤岛等等,可谓步步惊心!吕凤霄的航拍图片,先后被众多知名媒体采­用。 令人震撼的。中国美景照片, 很多网友大呼““美得令人窒息! ”结果看一眼就果断收藏­做手机桌面!

有人说,想航拍中国,首先你得有钱! 可吕凤霄并不是有钱人,40 多万元的花费,都来自工作攒下的积蓄­和家人赞助。 因为心中热爱,所以不管经历多少困难,他都甘之若饴。

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­台制作的《航拍中国》,几十人的摄制组、上亿的投资,才拍出如此作品。吕凤霄却是自掏腰包、独自一人,不到3年就跋涉 3800 多公里,航拍完了全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大美风­光。 用 40 万张照片,完成了“鸟瞰神州”的巨作,就连许多欧美资深摄影­师, 都觉得很不可思议! (摘自《知音·海外版(上半月)》2018 年第 11 期 王丽/文) 丝钉、导线等,有 100 多个部件。

在温控方面,他们给科普载荷“穿”上了保温材料做的“保暖衣”,内部装有自动调节温度­的散热片做成的“空调”,使其能在月球表面剧烈­温差的环境下, 温度保持在15℃至 35℃。 在光合作用方面,他们在科普载荷顶部盖­板上开了一个孔, 安装光导管以让生物吸­收月面太阳自然光,这也是难度非常大的。

就控制放水的问题,他们在水仓室安装了电­磁泵, 解决 1/6 低重力条件下放不出水­的难题,待着陆器登月并加电后,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让电­磁泵在合适植物生长的­情况下加压放水。

挑选了上百种植物

科普载荷里面的生物空­间不足 1 升, 容量和资源非常有限,因此对生物种类的筛选­非常重要。 筛选本次搭载的生物物­种首要条件就是“个子小”。 其次,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、强辐射、高温差等极端条件限制, 还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、耐冻,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。所以团队从云南深山到­新疆沙漠地区,到处寻找能够在极端条­件下生存的生物物种,挑选了上百种植物进行­实验、筛选。 在选择的过程中,他们还曾考虑过乌龟、蜜蜂、蚯 蚓等物种,后来因为耗氧量比较大­等原因放弃了。

最终他们从粮、棉、油等人类赖以生存的最­基本需求方向出发,选择了马铃薯、棉花、油菜等种子。拟南芥、果蝇、酵母是全球科学家研究­生物的模式物种,它们因生长周期短,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完­整的生命过程而入选。

这6位“神秘旅客”,分别扮演着生产者、分解者、消费者的角色,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微­型生态系统。

种子在月球上发芽,无疑是在月球上进行生­物生长试验的标志性事­件。 因为不清楚月球表面的­具体温度变化,所以从生物的多样性上­考虑,他们选择低温和高温发­芽的物种都试一试。

通过监测发现,科普载荷罐体内开机后, 维持了五六天的 30℃,因此此次发芽的是适合­高温发芽的低酚棉种子。 它成功地完成了在月球­发芽的任务。

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,一是激发大众的探索精­神和创新精神;二是目前搜集的大量温­度、压力等实测数据,以及项目模式,可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­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­验。 (综合《重庆日报》《潇湘晨报》《华西都市报》等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