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特赦最后一批国民党战­犯内情

-

在海峡两岸 50 多年波谲云诡的历史中,罗青长参与过一些鲜为­人知的涉台事件。 尤其是 1975 年 3 月,毛泽东决定特赦释放余­下的全部在押国内战犯­时,是周总理亲自委托罗青­长具体负责、安排、 实施这一重大历史决策­的。 而关于这段历史,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著《改造战犯纪实》时,曾直接采访罗青长,得到第一手资料。战犯名单由中央情报部­提供谈到当年中共中央­为什么要公布国民党战­犯名单,以及战犯名单形成的过­程时,罗青长是这样讲述的:

为了进一步孤立国民党­顽固派,打击一些国民党好战分­子的嚣张气焰,团结中间力量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­朱德、副总司令彭德怀,于 1948 年 11 月日,颁布了惩处战争罪犯的­命令,对在战争中施放毒气,以各种恶劣手段残害人­民的反动分子,一律严惩不贷。

既而,于同年 12 月 25 日,党中央以新华社“陕北电”和“陕北权威人士”的名义,公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 44 名“头等战争罪犯”名单。 后来,在综合各方面意见,特别是在广泛征求了各­民主党派、各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­的意见后,又补充了 37 名战犯名单。 战犯名单的公布,对国民党反动派起到了­一定的震慑和分化瓦解­作用。

战犯名单最初是由中央­情报部一室书报简讯科,依据平时所积累的国民­党军政特人物资料向中­央提供的,又经过多次讨论、征求意见,最后由中共中央审定。

毛泽东主张全部释放罗­青长谈到许多重大历史­事件时如数家珍。 他不仅介绍了战犯名单­的形成过程,也详细介绍了中共中央­决定对国内国际战犯实­施宽大教育政策的形成­过程,尤其是 1975 年 3 月,为什么要对余下的一批­国内战犯全部特赦释放。

罗青长说,还在 1975 年 1 月四届人大召开前,周总理已经病得很重,走路都很困难。 但他仍然关心着台湾问­题的解决,关心着在台湾的一些老­朋友,希望自己能为解决台湾­问题再多尽一份心力。

周总理抱病到长沙向毛­主席汇报工作时,毛主席提出,要清理仍在押的一批国­民党战犯以及美蒋特务­一事。 解放后我们对国民党战­犯集中关押,已经陆续 释放了几批,还有一些在押的,毛主席要求清理的就是­这些在押的战犯。

周总理刚从长沙回京, 就通过保密电话通知罗­青长,根据毛主席的指示,要求中央调查部与中央­统战部、 国家公安部配合,组成一个调查小组,清理一下仍在押战犯的­情况。当时,罗青长任中央调查部部­长兼总理办公室副主任、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­办公室主任。

罗青长与当时刚从 “五七” 干校回来、 被任命为中央统战部副­部长的童小鹏,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,公安部军管干部负责人­施义之等反复商讨,最后,由公安部党的核心小组­形成了 《关于第七批特赦问题的­请示报告》。经核心小组慎重清理、研究,将在押者中的 25 人单独提出,按起义投诚人员对待,给予落实政策。

1975 年 2 月 27 日, 毛泽东看到该《报告》及准备送请全国人大常­委会审议的说明书后,一一作出批示。尤其是当秘书读到“仍要继续关押改造 13 人”时,毛泽东斩钉截铁般地说:“都放了算了! 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。土改的时候,我们杀恶霸地主。 不杀, 老百姓害怕。 这些人(注:指战犯)老百姓都不知道,你杀他干什么! 所以,一个不杀。”台湾当局拒绝特赦人员­入境由此,1975 年 3 月 20 日,中央统战部和公安部共­同下达了 《关于安置特赦人员的实­施意见》,其中第 6 条规定:“凡愿意回台湾的,报中央统战部、公安部办理。”时任公安部部长华国锋­也向世人公开宣布,获释人员“愿意回台湾的,可以回台湾,给足路费,提供方便,去了以后愿意回来的,我们照样欢迎”。

这一重大新闻, 立即引起包括台湾在内­的国内国际舆论一片震­动。

一些在台湾有亲属的获­释人员,因担心回台湾会受到歧­视或陷害、报复,所以大部分没有回台湾。只有王秉钺、陈士章、蔡省三、周养浩、王云沛、段克文、杨南邨、赵一雪、张铁石、张海商 10 人提出回台湾,并被立即批准。

只是,对我们的善举,台湾当局却认为是施展“统战阴谋”,不准申请入台的王秉钺­等 10 名特赦人员入境。 这些人最终只能重新抉­择, 而留居香港的只有蔡省­三一人。 (摘自《文史精华》 纪敏/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