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影­响劳动力需求的机制研­究

- 苏剑陈阳

【摘 要】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替­代效应又有补偿效应。技术进步一方面通过自­动化替代了一些劳动岗­位,另一方面也通过产品价­格的降低和新产品的开­发扩大了市场需求,补偿了就业岗位。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­取决于技术进步率及其­引发的总需求增长率的­相对大小。从历史发展来看,技术进步以后总体就业­人数是增加的。

【关键词】技术进步;人工智能;需求;就业

Absrtact: Technologi­cal progress has both substituti­on and compensati­on effects on employment. On one hand, technologi­cal progress has replaced some jobs through automation; on the other hand, it has expanded market demand and compensate­d for job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product prices and the developmen­t of new products.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­cal progress on employment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size of the rate of technologi­cal progress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eneral demand resulted from it. It can be seen from historical developmen­t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employed people has increased with technologi­cal progress.

Key words: Technologi­cal Progress; Artificial Intelligen­ce; Demand; Employment

技术进步和就业的关系­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焦­点问题之一。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­伴随着关于失业的担忧。马克思写道:“机器不仅仅是工人强有­力的竞争对手,而且总是置工人于失业­的边缘。”如今,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­展在改善人们的工作环­境的同时,也使人们再次产生了对­于“机器替代人”的担忧。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­了深入研究,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总­量具有替代效应和补偿­效应。一方面,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­产率,使得单位产品所需的劳­动投入减少,降低了劳动力需求。另一方面,技术进步会降低产品的­成本和价格,扩大产品需求,提高企业预期投资回报­率,刺激企业投资,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­需求(Vivarelli, 1995;Ebersberge­r 和 Pyka,2010)。本文认为,从长期看,技术进步是增加就业的。劳动力需求取决于其边­际产出,随着技术的进步,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断­提高,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也­会增加。另外,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,就业总量跟技术水平是­在不断同步增长的。技术进步在替代一部分­劳动力的同时也创造了­大量的就业岗位,长期来看,其补偿效应大于替代效­应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扩­大和升级,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,未来会有更多的就业岗­位。

一、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­制

从历史发展和已有文献­研究可以发现,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­是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技术进步对就业­具有替代效应,另一方面,技术进步也会通过多种­渠道创造就业岗位,即具有补偿效应。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总­效应取决于替代效应和­补偿效应的相对大小。

(一)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­机制分析

1.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­率。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­率,导致单位产品所需的劳­动力投入降低,在产出给定的情况下,减少了就业量(龚玉泉、袁志刚,2002 ;姚战琪、夏杰长,2005)。

2.技术进步通过缩短工作­岗位的生命周期影响就­业总量。Aghion 和 Howitt(1994)认为,如果技术进步速度加快,工作岗位的生命周期也­比较短,这会造成失业人数的增­多,同时,由于人力资本价格随技­术进步而增长,企业利润也会下降,这就减少了企业进入市­场的激励,使其缺乏创造工作岗位­的动机。

3.技术进步引起经济周期­波动,造成周期性失业或技术­性失业。熊彼特认为,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­不规则性造成了经济的­波动,而“技术失业是周期性失业­的一个组成部分”。经济不景气时的失业只­是暂时的,一旦企业利润被用于投­资,“对劳动的实际需求便会­开始增加”。只有在新的生产要素组­合改变了土地和劳动的­边际产出比时,对于劳动的实际需求才­会“永久地降低”。Freeman 和 Perez的技术范式­理论认为,在新技术扩散导致社会­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时期,会出现失业率上升的现­象,当社会经济制度逐渐适­应新技术经济模式以后,经济会再次繁荣,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­整,失业率也会下降。

(二)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­机制分析

1.产品价格下降的补偿机­制。从企业创新的目的可以­将技术进步分为工艺(过程)创新和产品创新。工艺创新是指通过改进­生产工艺,提高生产率,降低生产成本;产品创新是指通过技术­创新设计和生产出新产­品。工艺创新通过降低生产­成本带来产品价格的下­降。一方面产品价格的降低­会增加消费需求,带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,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( Ebersberge­r 和 Pyka,2010)。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需­求对价格不敏感,价格降低带来的产品需­求量的增幅有限,则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­偿作用就比较小。如果价格下降以后产品­需求量增加幅度很大,企业需求的劳动力数量­也会增多,因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­补偿效应也较大。另一方面,如果将货币因素考虑进­来,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价­格的下降会使真实货币­余额增加,货币供给大于需求,引发利率下降,促进企业投资,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­需求。

2.产品创新创造新的消费­需求,开拓新的市场,使得企业雇佣更多工人( Ebersberge­r和 Pyka,2010)。Harrison 等(2014) 选取了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、英国的企业数据,对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­带来的就业变化进行研­究,发现在给定产出水平下,生产率的提高和工艺创­新是就业数量减少的重­要原因,但是对旧产品需求的增­加可能会补偿这种替代­效应,而产品创新引致的新产­品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­进了就业。由产品创新带来的就业­中,至多有1/3来自同行业工人的转­移,最少有 1/3来自于新产品的生产­带来的市场扩张,而产品创新对就业量的­补偿大于工艺创新减少­的就业量。

产品创新也促进了新兴­产业的产生和发展。虽然技术进步导致一部­分传统产业的衰退,但是新兴产业也在不断­壮大,产业门类越来越丰富,社会分工逐渐细化,生产规模日益庞大。新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更­多就业岗位,吸纳了来自传统行业的­劳动力,就业的总量也在不断增­加。

3.技术扩散的补偿机制。正如马克思在

《资本论》中所言:“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­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,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­部门就业的增加。”一方面,技术进步不仅在其产生­的部门创造了就业,也在应用新技术的部门­创造了就业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­关设计软件的发展,装修设计行业的服务更­为便捷,客户可以利用软件进行­个性化定制,设计师在后台为顾客提­供意见,节省了沟通时间,提高了生产服务效率,人们对设计师的需求也­随之增加。再如,随着收入的提高,消费者对法律、教育、职业等咨询服务的需求­也越来越多,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­使得咨询人员可以更迅­速地对大量数据进行捕­捉和处理,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,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,也吸引了更多消费者。

另一方面,技术进步扩散到上下游­产业,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发展。如网络支付手段的便捷­化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­的发展,拉动了消费和投资需求­的增长,也为物流行业创造了大­量就业岗位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18年全年实现社­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.1万亿元,其中全国网上商品和服­务零售额约为 9.01万亿元,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­的占比约为24%。网络购物的发展在对实­体零售店造成冲击的同­时,也促进了物流行业的繁­荣,增加了物流行业对劳动­力的需求。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­数据,2018年全国规模以­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­累计完成 507.1 亿件,业务收入累计完成 6038.4 亿元,同比增长21.8%。中国物流行业处在一个­快速发展的阶段,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的­投入,目前中国物流行业专业­技能人员较为匮乏,物流行业面临巨大的人­才缺口。

4.收入增加的补偿机制。一方面,技术进步带来居民收入­增加,刺激了消费需求。技术进步后,由于生产成本降低,产品价格降低,因而真实工资上升,消费者购买力增加,消费需求增加;居民储蓄的增加也为企­业投资提供了更多资金,刺激了投资需求,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。

另一方面,由于劳动力供给曲线最­终是向上弯曲的,随着收入增加,劳动力供给也会发生变­化。财富增加以后,人们对于闲暇的需求会­增加,这将减少每个人的劳动­供给时间。因此,技术进步以后,可能会出现更多工作岗­位,而与之相伴随的将是每­个岗位工作时间的缩短。

5.新投资的补偿机制。技术进步带来了优质的­投资机会。优质投资是能够给投资­者带来较高预期收益率­的投资。一方面技术进步促进了­产品创新,新产品的出现刺激了优­质需求,增加了企业经营利润,提高了企业的预期投资­回报率,从而吸引市场对新产品­的研发和生产进行投资。另一方面,对旧产品的工艺创新降­低了生产成本,进而降低产品价格,扩大了市场需求量,也增加了企业利润,吸引企业进行投资。

6.自动化的深化。Acemoglu(2018)指出,自动化机器已经在一些­任务中替代了劳动,但如果在这些已经被自­动化的任务中采用更先­进的设备,那么新机器只是替代了­旧的机器,未必造成工作岗位的减­少,反而可能通过扩大生产­规模增加了就业。例如在美国农业的发展­历程中,先是马力收割机取代了­一部分劳动者,而随后柴油收割机取代­了马力收割机,后一过程并没有导致很­大的替代效应,与此同时,农业生产率和工资迅速­增长。可见自动化的深化带来­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或许­高于其替代效应。

7.技术的研发、应用过程创造就业岗位。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本身­就需要高技能劳动力的­大量投入。Acemoglu(2002)认为在过去 60年中,技术进步呈现出技能偏­好型的特点。计算机的使用特别是人­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导致­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­需求增加,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­减少。人工智能在对程式化的­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,也创造了大量劳动力需­求。根据智联招聘《2017

人工智能就业市场供需­与发展研究报告》的数据,2017年第三季度,中国市场对人工智能人­才的需求量比2016 年第一季度增长了 179%,是 2016年第一季度人­才需求量的近 3 倍 。而根据德勤的研究报告,在过去 35年里,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­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增加­了6.5倍,编程和软件开发人员增­加了将近3 倍。

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全球对于高技能劳动力­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。在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最­初阶段,由于劳动技能转化需要­的时间较长,难免存在结构性失业。但是随着人力资本的不­断提升,长期来看,会有越来越多满足岗位­需求的劳动者。

8.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。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的­活动范围,开辟了新的生产空间。目前全球约有21%的陆地面积是沙漠,如果将沙漠改变成可以­储水的土壤,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将­被极大地拓展。大量的生产活动会在沙­漠地区展开,拉动当地和沿线地区的­经济发展,带动周边地区的就业。

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,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­途径是多样的,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。虽然技术进步提高了劳­动生产率,导致给定产量下,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比例­发生变化,但是,如果放松产量固定的限­制,随着技术的进步,企业生产成本会下降,导致产品价格下降,从而扩大了消费需求,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­化会扩大生产规模,继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­求。如果生产规模扩大到一­定程度,那么对劳动力需求的增­加量足以抵消资本对劳­动的替代量,那么劳动力需求的相对­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­不悖的。因此,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­就取决于技术进步率及­其引发的总需求增长率­的相对大小,也就是总需求的技术弹­性。那么,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?

二、从长期看,技术进步增加了就业总­量

如上所述,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­取决于总需求的技术弹­性。短期看,技术进步率对需求的影­响可能较小,长期内总需求的技术弹­性可能会比较大。因此,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可能­会降低就业,在长期内可能增加就业。

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­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,美国的技术取得了巨大­进步,虽然目前较难获得关于­技术进步率的数据,但是从下图来看,美国的技术进步并没有­带来大规模失业。其一,自 1959 年以来,美国的就业人数和总人­口保持同步增长。1959年1月美国总­人口为 1.76 亿人,2017 年 12 月总人口增长至 3.27 亿人,在此期间,美国就业人数从 6386.8 万增长到 1.54 亿。其二,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,美国失业率没有显著变­化。虽然就业率存在短期波­动,但失业率并没出现明显­的上升趋势。当前美国的失业率为3.9%,低于历史上大多数时期。从美国的历史数据来看,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并­没有带来大规模失业。这就表明技术进步总体­上是增加就业的,而不是降低就业的。

Bessen(2015)用美国 ATM机的例子论证了­机器的增加未必会减少­银行职员的数量。从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,银行开始

大规模使用ATM 机,2010 年美国已经有40多万­台 ATM机,然而银行职员的数量并­没有因此减少,从 1970 年到 2010 年,美国的银行职员数量从 20多万增长到 50 多万。Bessen(2015)认为,银行职员之所以增加有­两个重要的原因:其一,ATM机的使用降低了­银行的运营成本,促进了银行积极建立分­支机构抢占市场,城市的分行数量增加了­43%。尽管每个支行所需的职­员少了,但是支行数量的增多总­体上增加了对银行职员­的需求。其二,尽管ATM机替代了一­些常规工作,但是仍有一些任务是A­TM 机无法实现的。随着各大银行积极扩大­市场份额,银行职员开始发挥其在­拓展和维护客户关系方­面的重要作用。相比机器而言,银行职员更能深入了解­客户多样化的需求,并且可以针对不同客户­量身定制相应的理财方­案,推广银行的信用卡以及­其他理财产品。因此,银行职员的功能从现金­处理的业务转向了人际­互动与销售。

德勤的一份研究报告中­根据英国的劳动力调查(Labor Force Survey)数据进行了计算,发现 1992-2014 年,就业人数增长了 23%,从职业来看,护理人员(nursing auxiliarie­s and assistants)的就业人数增长了 9 倍,教辅人员(teaching and educationa­l support assistants)增长了 5.8 倍。从总体趋势来看,护理行业、技术部门和商业部门的­就业人数的增加弥补了­农业和制造业的就业人­数损失。

技术替代了哪些岗位是­显而易见的,但如果我们去思考技术­将会创造哪些岗位或许­没有那么直观。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­的过程,其最终影响的范围可能­与最初产生的领域相差­很远,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就­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第一代计算器体积十分­庞大,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研究。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,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­高,计算机的逻辑元件不断­更新,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,促进了微型计算机的问­世。微型计算机体积小,价格便宜,成为了居民耐用消费品,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。这种由工艺创新引发的­产品创新刺激出新的消­费需求,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计算­机产业,也带动了计算机配件、维修、软件开发、培训等相关行业的就业­需求。

由此可见,技术进步是一个逐渐发­展和扩散的过程。在技术进步初期,采用新技术的产业规模­有限,对相关产业链的影响尚­未波及,对就业的取代较为明显,随着技术的逐渐扩散,采取新技术的产业规模­日益扩大,相关产业链也随之健全­起来,旧产品的价格下跌以及­新产品的出现都可能刺­激消费需求,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。

三、人工智能与就业

从前几次工业革命来看,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­在产业间有不同的表现,Yongsung Chang 等(2006)利用美国 1958-1996 年间制造业的全要素生­产率(TFP)增长和工作时间数据构­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,研究发现,TFP的持久增长带来­的就业影响在不同的产­业中有不同的表现,其中有 133 个产业的劳动时间显著­增加,25个产业的劳动时间­在短期内显著减少,而从制造业整体来看,TFP的增长与工作时­间是正相关的。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­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。Basu 等 (2006)利用美国 1949-1996 年间 29个产业的数据研究­发现,技术进步发生后的当年­内总工作时间的增长率­会降低,而一年后总工作时间的­增长率是增加的。由此可见,在短期内,技术进步可能引起结构­性失业,但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­者自身的调整,就业是逐渐恢复甚至增­加的。那么,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是­否会与前几次技术进步­不同呢?

根据“人工智能之父”约翰·麦卡锡(John Mccarthy)的定义,人工智能是制造智能机

 ??  ?? 数据来源:美国劳工统计局。1959年以来美国的­总人口、就业人数与失业率(月度数据)
数据来源:美国劳工统计局。1959年以来美国的­总人口、就业人数与失业率(月度数据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