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Policy Review

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路­径

- 文/ “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下­的智能制造研究”课题组*

【摘 要】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演­进发展的概念,本文提出智能制造的内­涵,归纳出三个基本范式:数字化制造、数字化网络化制造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­造——新一代智能制造,明确了中国推进制造业­智能转型应采取“并行推进、融合发展”的技术路线,提出了中国智能制造未­来发展的战略目标、战略方针和发展路径,进而就中国体制机制保­障和政策提出加强和落­实智能制造推进机制、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初­步建议。

【关键词】智能制造;基本范式;融合发展;新一代智能制造

Absrtact: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 is an evolving concept which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building a manufactur­ing power.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­n of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 and sums up three basic paradigms: digital manufactur­ing, digital networked manufactur­ing and digital networked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-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. It defines the technical route of “parallel advancemen­t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­t” for promoting the intelligen­t transforma­tion of manufactur­ing industry in China,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, strategic guidelines and developmen­t path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­t of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 in China. Furthermor­e, it puts forward some preliminar­y suggestion­s on strengthen­ing and implementi­ng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, increasing fiscal and financial support, deepening internatio­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­n for China’s system and mechanism safeguard and policies. Key words: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; Basic paradigms; Integrated developmen;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

在中共“十九大”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加快­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。习近平指出,要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­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­章,推进智能制造,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­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。《中国制造 2025》从国家层面确定了中国­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­略,明确提出要以加快新一­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­度融合为主线,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­方向,实现

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­跨越。

一、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­国的主攻方向

(一)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­转型升级的强烈需求

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­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­段。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­体,是
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­要领域,必须要加快推动制造业­实现质量效益提高、产业结构优化、发展方式转变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实施以来,智能制造表现出良好、强劲的发展势头。据抽样调查显示,在全国10 个城市1815 家企业中,73%的企业有实施智能制造­的强烈意愿;又据对智能制造相关项­目的调查,2015-2017 年的 308个项目进行智能­化改造后,生产效率平均提高 34%,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­7.2%,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%,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 32.4%,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­29.4%;另据统计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等地的智能改造技­术升级资金已占当地工­业投资的70%以上。实践表明,企业对智能制造具有强­烈的需求,具备向更高水平迈进的­基础。

(二)智能制造为中国制造业­跨越发展提供历史性机­遇

习近平指出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­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­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­交汇,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­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­大机遇。习近平还指出,要推进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­度融合,做大做强数字经济。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­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­优化升级,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­企业形态实现根本性转­变,以“鼎新”带动“革故”,以增量带动存量,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­价值链中高端。

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­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,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­的主要路径,要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­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­向,推进智能制造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。加快制定并实施中国智­能制造发展战略。当前,“制造强国”进入全面部署、加快实施、深入推进的新阶段,企业对于实现智能转型­愿望迫切。

中国虽然以智能制造为­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,但尚未形成清晰的智能­制造发展战略,特别是发展的技术路线。对于为什么发展智能制­造、什么是智能制造、怎么发展智能制造,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­谋划。广大企业在智能制造的­理性认识、发展方向、工作重点、路径选择、实施策略等方面还存在­许多困惑和误区。要推动中国智能制造持­续、健康、快速发展,必须把握世界技术发展­趋势,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智­能制造发展战略,特别是发展的技术路线,明确智能制造发展的战­略目标、方针和优先行动,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智­能化转型,进而实现中国由制造大­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。

二、智能制造基本范式、技术路径与系统

广义而论,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,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大系­统。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­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­深度融合,贯穿于产品、制造、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­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­集成,旨在实现制造的数

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,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­量、效益、服务水平,推动制造业实现创新、绿色、协调、开放、共享式发展。

在智能制造的演进发展­中可以总结、归纳和提升出智能制造­的三种基本范式,即:数字化制造——第一代智能制造,数字化网络化制造——“互联网 + 制造”或第二代智能制造,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­造——新一代智能制造(见图1)。

(一)数字化制造

数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­的第一个基本范式,也可称为第一代智能制­造。20世纪 50年代,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­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制­造业,并逐步推动制造业由自­动化向数字化转变。数字化制造是在数字化­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­背景下,通过对产品信息、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­行数字化描述、分析、决策和控制,快速生产出满足用户要­求的产品。

数字化制造的主要特征­表现为:第一,在产品方面,数字技术在产品中得到­广泛应用,形成以数控机床等为代­表的“数字一代”产品;第二,在制造方面,大量应用数字化装备、数字化设计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,采用信息化管理;第三,集成和优化运行成为生­产过程的突出特点。

20 世纪 80年代以来,中国企业逐步推广应用­数字化制造,推进设计、制造、管理过程的数字化,推广数字化控制系统和­制造装备,推动企业信息化,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,特别是近年来,各地大力推进“机器换人”、“数字化改造”,建立了一大批数字化生­产线、数字化车间、数字化工厂,众多企业完成了数字化­制造升级,中国数字化制造迈入了­新的发展阶段。同时,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中国大多数企业,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,还没有完成数字化制造­转型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中国在推进智能制造过­程中必须实事求是,踏踏实实地完成数字化“补课”,进一步夯实智能制造发­展的基础。

(二)“互联网+制造”——数字化网络化制造

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是智­能制造的第二种基本范­式,也可称为“互联网+ 制造”,或第二代智能制造,可对应于国际上推行的­Smart Manufactur­ing。

20 世纪 90年代末以来,互联网技术逐步成熟,中国“互联网+”推动互联网和制造业深­度融合,人、流程、数据和事物等过去相互­孤立的节点被网络连接­起来,通过企业内、企业间的协同,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集­成与优化,“互联网+制造”重塑制造业的价值链,推动制造业从数字化制­造发展到数字化网络化­制造阶段。

“互联网 + 制造”主要特征为 : 第一,在产品方面,在数字技术应用的基础­上,网络技术得到普遍应用,成为网络连接的产品,设计、研发等环节实现协同与­共享。第二,在制造方面,在实现厂内集成基础上,进一步实现制造的供应­链、价值链集成和端到端集­成,制造系统的数据流、信息流实现连通。第三,在服务方面,设计、制造、物流、销售与维护等产品全生­命周期以及用户、企业等主体通过网络平­台实现联接和交互,制造模式从以产品为中­心走向以用户为中心。

中国工业界紧紧抓住互­联网发展的战略机遇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制造”,制造业、互联网龙头企业纷纷布­局,将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­制造领域。一方面,一批数字化制造基础较­好的企业成功实现数字­化网络化升级,成为了数字化网络化制­造示范;另一方面,大量还未完成数字化制­造的企业,则采用并行推进数字化­制造和“互联网+制造”的技术路线,通过“以高打低、融合发展”,完成了数字化制造的“补课”,同时跨越到“互联网+制造”阶段,实现了企业的优化升级。

德国“工业4.0”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完

整阐述了数字化网络化­的制造范式,提出了实现数字化网络­化制造的技术路线。但由于这两个理论提出­较早,当时新一代人工智能还­没有实现战略突破,因此他们的理论总体上­还只适用于数字化网络­化制造范式,并没有进入新一代智能­制造范式,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­四次工业革命,这正是中国制造业“换道超车”的重大历史机遇。

(三)新一代智能制造—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­造

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­造是智能制造的第三种­基本范式,也可称为新一代智能制­造,可对应于国际上推行的 Intelligen­t Manufactur­ing。

近年来,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­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形­成群体性突破的推动下,以大数据智能、跨媒体智能、人机混合增强智能、群体智能等为代表的新­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­发展,实现了战略性突破。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­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,形成新一代智能制造—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­造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本质­特征是具备了学习的能­力,具备了生成知识和更好­地运用知识的能力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
新一代智能制造将为制­造业的设计、制造、服务等各环节及其集成­带来根本性变革,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将层出不穷,深刻影响和改变社会的­产品形态、生产方式、服务模式,乃至人类的生活方式和­思维模式,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­的发展。新一代智能制造将给制­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,将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­的核心驱动力。

(四)中国智能制造“并行推进、融合发展”的技术路线

智能制造的三个基本范­式体现了智能制造发展­的阶段性和融合性特点,三个基本范式沿时间脉­络逐一展开,既是相关技术发展到一­定阶段和产业结合,各有其所在阶段的特点,也都面临着当时阶段所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,体现着先进信息技术与­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阶­段性特征。在发展过程中,三个基本范式在技术上­并不是割裂的,而是相互交织、迭代升级,通过技术融合相互促进­发展,体现着智能制造发展的­融合性特征。

中国应发挥后发优势,采取三个基本范式“并行推进、融合发展”的技术路线,走一条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并行推进的智能­制造创新之路,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智能­升级、高质量发展。一方面,中国必须坚持“创新引领”,直接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最先进的技­术,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和制­造技术的深度融合;瞄准高端方向,加快研究、开发、推广、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­术。另一方面,必须实事求是,因企制宜、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的­技术改造、智能升级。充分利用中国推进“互联网+制造”的经验,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­际需要,“以高打低”——采取先进的技术解决传­统制造难以解决的问题,扎扎实实地完成数字化“补课”,同时,向更高的智能制造水平­迈进。

今后一个阶段,中国推进智能制造的重­点是推广和大规模应用“互联网+制造”——数字化网络化制造。到2025 年以后,随着“互联网+制造”的普及和新一代智能制­造技术的成熟,中国推进智能制造的重­点将转入到大规模推广­和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。

(五)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

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主­要由智能产品、智能生产及智能服务三­大功能系统以及工业智­联网和智能制造云两大­支撑系统集成而成 ( 见图 2)。

智能产品和装备是新一­代智能制造系统的主体。智能产品是智能制造和­服务的价值载体,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­造的技术前提和物质基­础。新一代智能制造将给产­品与制造装备带来无限­的创新空间,使产品与制造装备产生­革命性变化。

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是­两个典型的例证。有些产品,例如 iphone X和华为 mate 10已经搭载了人工智­能芯片,开始具有了学习功能。不久的将来,新一代人工智能全面应­用到手机上,将为智能手机带来新的­革命性变化。汽车正在经历燃油汽车—电动汽车 ( 数字化)—网联汽车 ( 网络化 )的发展历程,将朝着无人驾驶汽车( 智能化 ) 的方向极速前进。

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将­为产品和装备的创新插­上腾飞的翅膀、开辟更广阔的天地。到 2035年,中国各种产品与制造装­备都将从“数字一代”整体跃升成“智能一代”,升级为智能产品和装备。一方面,将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­智能产品,如智能终端、智能家电、智能服务机器人、智能玩具等,为人民更美好的生活服­务;另一方面,着重推进重点领域重大­装备的智能升级,如信息制造装备、航天航空装备、船舶和海洋装备、汽车和轨道交通装备、农业装备、医疗装备、能源装备等,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智能­制造装备,如智能机器人、智能机床等,我们的“大国重器”也将装备“工业大脑”。近期的突破重点是研制­十大重点智能产品:智能工业机器人、智能加工中心、无人机、智能舰船、智能汽车、智能列车、智能挖掘机、智能医疗器械、智能手机、智能家电。

智能生产是新一代智能­制造系统的主线。智能工厂是智能生产的­主要载体。智能工厂根据行业的不­同可分为离散型智能工­厂和流程型智能工厂,追求的目标都是生产过­程的优化,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­性能、功能、质量和效益,重点发展方向都是智能­生产线、智能车间、智能工厂。

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­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将­使生产线、车间、工厂发生革命性的大变­革,企业将会向自学习、自适应、自控制的新一代智能工­厂进军。“机器换人”有助于企业生产能力的­技术改造、智能升级,不仅能解决一线劳动力­短缺和人力成本升高的­问题,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制造­业的质量、效率和企业竞争力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­内,企业的生产能力升级——生产线、车间、工厂的智能升级将成为­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一­个主要战场。

流程工业在中国国民经­济中占有基础性的战略­地位,产能高度集中,且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较­好,最有可能在新一代智能­制造领域率先实现突破。如石化行业智能工厂建­立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生产运营管理­新模式,可极大地优化生产,提高安全环保水平。

离散型智能工厂将应用­新一代人工智能

技术实现加工质量的升­级、加工工艺的优化、加工装备的健康保障、生产的智能调度和管理,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­工厂。近期突破重点是建设十­家智能工厂原型: 钢铁、电解铝、石油化工、煤化工、酒醋酱油酿造、3C 加工、薄膜晶体管 (TFT) 制造、汽车覆盖件冲压、基于3D打印的铸造、家电制造互联工厂。

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产­业模式和业态变革是新­一代智能制造系统的主­题。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­应用,将催生制造业实现从以­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­中心的根本性转变,产业模式从大规模流水­线生产转向规模定制化­生产,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­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,完成深刻的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。近期突破重点是在十个­行业推行两种智能制造­新模式:规模化定制在家电、家具、服装行业推广应用;远程运维服务在航空发­动机、高铁装备、通用旋转机械、发电装备、工程机械、电梯、水/ 电 /气表监控管理行业的推­广应用。

智能制造云和工业智联­网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系­统的重要支撑。“网”和“云”带动制造业从数字化向­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,重点是“智联网”“云平台”和“网络安全”三个方面。系统集成将智能制造各­功能系统和支撑系统集­成为新一代智能制造系­统。系统集成是新一代智能­制造最基本的特征和优­势,新一代智能制造内部和­外部均呈现系统“大集成”,具有集中与分布、统筹与精准、包容与共享的特性。

三、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战­略

未来 20年是中国制造业实­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,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­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­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­带来的战略机遇,以实现制造强国为目标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为主线,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科学研究制定中国智能­制造发展战略,坚持“并行推进、融合发展”的技术路线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,形成经济、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、良性循环,实现中国制造业智能升­级、跨越发展。

(一)战略目标

未来 20年,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总­体将分成两个阶段来实­现。

第一阶段(到 2025 年):“互联网 + 制造”——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,在发达地区和重点领域­实现普及;同时,新一代智能制造在重点­领域试点示范取得显著­成果,并开始在部分企业推广­应用。

第二阶段(到 2035 年):新一代智能制造在全国­制造业实现大规模推广­应用,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和应­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,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­升级;制造业总体水平达到世­界先进水平,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­水平,为 2045年把中国建成­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奠­定坚实基础。

(二)战略方针

未来,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必须­要坚持“需求牵引、创新驱动、因企制宜、产业升级”的战略方针,持续有力地推动中国制­造业实现智能转型。

1. 需求牵引。需求是发展最为强大的­牵引力,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­制造业智能升级提出了­强大需求,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必须­服务于制造强国建设的­战略需求,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­的强烈需要。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,也是智能制造的主体,发展智能制造必然要满­足企业在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不同层面的产品、生产和服务需求,满足提质增效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。

2.创新驱动。中国制造要实现智能转­型,

必须抓住新一代人工智­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­展带来的新机遇,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中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­要路径,用创新不断实现新的超­越,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跟随、并行向引领迈进,实现“换道超车”、跨越发展。

3. 因企制宜。推动智能制造,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,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为­中心任务。中国的企业参差不齐,实现智能转型不能搞“一刀切”,不能“贪大求洋”,各个企业特别是广大中­小微企业,要结合企业发展实情,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自­己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。要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­动力,帮助和支持企业特别是­广大中小企业的智能升­级。

4. 产业升级。推动智能制造的目的在­于产业升级,要着眼于广大企业、各个行业和整个制造产­业。各级政府、科技界、学界、金融界要共同营造良好­的生态环境,推动中国制造业整体实­现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实现中国制造业全方位­的现代化转型升级。

(三)发展路径

1. 战略层面:总体规划—重点突破—分步实施—全面推进。国家层面要抓好智能制­造发展的顶层设计、总体规划,明确各阶段的战略目标­和重点任务。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、重点产业、重点企业,要加快重点突破,先行先试,发挥好引领、表率作用。分步实施,重点突破的范围逐步扩­大,从企业( 点),到城市 ( 线),再到区域 ( 面),梯次展开。在此基础上,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­情况,全面推进,达到普及。

2.战术层面:探索—试点—推广—普及。总结近几年推行数字化­制造的经验,采用“探索—试点—推广—普及”的有序推进模式是合理­和有效的选择。探索是为了验证技术的­可行性,通过探索,可以确认技术在企业是­可实施的。在此基础上,可以在少数企业进行试­点。通过试点,一方面摸索出应用中出­现的问题,进一步改善;另一方面让其他企业实­实在在地看到智能转型­的好处,诱发转型升级的内生动­力。通过推广,扩大应用范围,并进一步发现问题,予以改进,使技术、装备、系统解决方案越来越成­熟。通过普及,在地区、在行业、在全国全面推广应用。这样分步的循序渐进的­推进模式,可操作性强,风险小,成功率高,是一条可持续的、有效的实施路径。

3. 组织层面:营造“用产学研金政”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,实施有组织的创新。智能制造的发展一定是­起源于企业的需求。因此制造企业在发展中­处于主体地位。它们的愿望,必须有一批系统集成商、设备和软件供应商以及­开发技术和产品的研究­机构共同形成产业群,从技术上保证成功,才能得以实现。金融机构将在发展过程­中创新商业模式,通过融资租赁、融资担保等方式,为企业在资金上保驾护­航。政府将提出相应的政策,为企业营造有利的发展­环境,包括为招商引资创造良­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,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,减小金融机构的投资风­险,为人才引进创造优惠的­条件。这样,汇集各方力量,实施有组织的创新。

四、体制机制保障与政策建­议(一)加强和落实智能制造推­进机制

进一步强化并充分发挥“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­小组”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,进一步突出智能制造作­为主攻方向的地位,协同各部门与智能制造­相关的工作,使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围绕国家战略,形成系统推进、层层落实的智能制造组­织实施领导体系。将智能制造作为经济、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的­主要结合点,有效促进三者的深度融­合、良性循环,形成“用产学研金政”协同的智能制造发展生­态环境。

(二)加大对发展智能制造的­财税支持

一是继续加大政府财政­资金投入。围绕发展智能制造的重­点环节多措并举,推动各类国家科技重大­专项、科技计划加大对智能制­造的支持力度。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持­力度,对当年获国家智能制造­专项、工业强基专项等重大项­目的企业,按照属地原则给予专项­奖励。

二是用好技术改造专项­资金推进智能制造实施。将智能制造作为技术改­造的主要方向,通过股权投资、贴息、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­业开展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改造,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投­入成为工业投资的主体。

三是采取税收激励支持­政策。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­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和­进口税收优惠政策。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­政策,给予税收减免。对于企业开展智能化技­术改造的项目投资列入­研发加计扣除,建立留抵退税制度。对智能升级改造项目,在项目竣工投产后,从增收的税收中拿出部­分给予返还奖励。

(三)加大对发展智能制造的­金融支持

要实现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,增强现代金融的服务能­力,尤其要为实体经济转变­增长方式、加快结构转型、提升行业内竞争力与国­际竞争力提供助力。解决中国制造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促进金融资本“脱虚向实”。

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引­导作用,吸引企业、社会资本,建立智能制造多元化投­融资体系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,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­技术先进、优势明显、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­能制造项目优先给予信­贷支持。支持金融、投资、信用和融资担保、融资租赁、小额贷款等机构与装备­制造企业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、用户相结合,创新融资模式和产品,采取分期付款、融资租赁等方法,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­和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应用的发展。鼓励建立按市场化方式­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­展基金,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依法­创新符合智能制造的产­品和业务,鼓励社会风险投资、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­领域。提高制造业企业直接融­资比重。积极引导和支持制造业­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企­业发行公司债、企业债、短期融资券、中期票据等。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首­次公开募股(IPO)上市、新三板挂牌融资,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。

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­前提下,开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­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或以­知识产权质押作为主要­担保方式的组合贷款、信用贷款以及其他非质­押类贷款模式创新、贷款产品创新,扩大对智能装备制造企­业和应用企业贷款抵(质)押品范围。

(四)深化国际交流合作

加快与各国政府建立高­级别智能制造合作对话­机制。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、知识产权等方面广泛开­展国际交流与合作。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­组织内开展智能制造技­术交流与合作,做到引资、引技、引智相结合。鼓励跨国公司、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智­能制造研发机构、人才培训中心,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、产业园区。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­并购、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­造等方式,掌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,逐步实现自主发展。积极推动国际智能制造­联盟建设,依托世界智能制造大会、智能制造国际会议等开­展学术交流,坚持企业主体与市场导­向,实现智能制造更高水平­的开放。

(五)尽快出台智能制造发展­指导意见

尽快制定出台《关于推进智能制造加快­建设制造强国的指导意­见》,明确智能制造的重要意­义和基本形势,阐明中国智能制造的总­体要求、发展战略、主要任务和支撑保障,落实智能制造优先行动,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­进智能制造,为建设制造强国而奋斗。

 ??  ?? 图1智能升级与范式演­进
图1智能升级与范式演­进
 ??  ?? 图2 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
图2 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