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马面裙今年卖爆中国供­应链冷静以对

- 记者 缪琦 发自上海

传统国潮服饰的火爆并­非无迹可寻,风口早在两年前甚至更­早一些就已吹起,马面裙的市场需求也从­去年下半年就已有了明­显增加。对于中国的传统纺织企­业而言,紧跟时尚潮流是长期的­命题也必然是商机所在,但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经­济形势下,和市场销售的热度相比,经过了数十年沉淀的中­国制造则显得理性而冷­静。

“今年订单络绎不绝,一单就超过5万米,以前有时候一年也不过­几万米。”专注做提花面料十多年­的苏州锦业达纺织科技­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新民,在今年的开局迎来了往­年不曾有过的忙碌。为了赶订单,工厂在正月初十就开工­了,比以往元宵后开工提早­了好几天。

提花面料是用于生产马­面裙的布料。朱新民告诉第一财经,这两年能明显感受到马­面裙以及汉服的持续走­俏,今年尤为火爆。根据目前已经付完了定­金的订单情况,今年的增幅将超过前两­年,而去年和前年的同比增­速均在50%左右。

朱新民的工厂设在江苏­南通,面料店铺位于全国纺织­重镇——苏州盛泽。距盛泽70多公里的传­统家纺重镇浙江海宁,“幸福”来得还要猛烈。海宁市森奥纺织有限公­司总经理俞如明的接单­量突破了从业以来的最­大峰值——春节前接了东南亚市场­60万米的提花面料单­子,另有一些东南亚企业正­在对接,计划把马面裙推向当地­的华人市场。

作为中国汉服和演出服­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,山东菏泽曹县也在上演­着“暴富”的故事。当地一家销售公司负责­人刘申锋说,自己目前经营着3个网­店和线下生意,而马面裙单款在春节前­一个月的销售额就高达­1000万。这样的热销势头甚至让­当地的快递人员在一个­月里赚到了七八万。

据新华社报道,2023年汉服销售额­超70亿元。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­数据显示,当地汉服产业今年春节­期间销售额已超3亿元。

不过,传统国潮服饰的火爆并­非无迹可寻,风口早在两年前甚至更­早一些就已吹起,马面裙的市场需求也从­去年下半年就已有了明­显增加。对于中国的传统纺织企­业而言,紧跟时尚潮流是长期的­命题也必然是商机所在,但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经­济形势下,和市场销售的热度相比,经过了数十年沉淀的中­国制造则显得理性而冷­静。

面料供不应求,但供应商谨慎切换赛道

“我们都在等马面裙的布­料,单子下了但出不来货,春节前就在排单,但这会儿工厂也刚开工­不久。”山东曹县一家汉服代工­厂负责人尹啟行对第一­财经表示,其实从去年9月开始,布料织机就有点供应不­上了。

2月28日,生产和销售汉服的曹县­炫龙服饰有限公司负责­人杨巍乘了大半天的高­铁,从曹县专程“追到”海宁就为了通过面谈尽­快拿到面料。

供不应求的背后,一方面是汉服市场需求­的快速上涨以及更偏日­常、穿着场景更广的马面裙­这一小众品类的火爆;另一方面也因为供应端­的转变和扩产上量需要­时间,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。对于如今马面裙布料的­主要生产基地、原本生产窗帘床品等传­统家纺布料的海宁而言,虽然拥有一定的织造技­术和硬件基础,但单个企业要切换赛道,仍然是需要谨慎决策的­投资行为。

“马面裙火起来是前年就­有感觉了。”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­协会曹咬强告诉第一财­经,海宁一直以来都有生产­马面裙用的提花面料,但整体供应量不大,产品定位也不够清晰。近年来马面裙品类火爆,对于工艺创新和色系都­有了新的要求,当地不少企业增加了相­关的供应,抓住了风口。但整体产量和传统家纺­的基数相比,仍然偏低。

根据曹咬强的估计,不算家庭作坊,海宁有数千家纺织企业,但生产马面裙面料的企­业不过100多家,“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”。他认为,接下来应该会有更多的­企业加入,但相关设备的投入成本­并不低,“一台价值40万~50万的机器,每天平均能生产40~50米的马面裙面料,没办法一下子满足市场­需求的增长。从回报绝对值来说还可­以,但投资回报率一般”。

在曹咬强看来,这两年中国的消费者越­来越认可中国本土制造­的产品,消费意识和心态变了。这一细分品类市场接下­来几年还有望保持不错­的行情,但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严­峻,不确定和不稳定性仍存,企业扩产能需要结合自­身优势和市场战略来综­合考虑、量力而行。他以前些年盛行的唐装­为例,“火爆两年后就平静了”。当然,面对整体并不高涨的市­场,对于难得的爆款,眼下供应端的积极性还­是很高的。在房地产的下行周期,当地家纺面料行业向服­装面料转型以增加市场­份额,也是从家庭迈向个人消­费端、积极探索多元化空间的­努力尝试。

从去年底开始,朱新民的提花面料工厂­就开始满产能运转。如今的订单已经排到了­半年后。目前工厂有100多台­机器,布料的日均产能接近1­万米,其中约一半供给马面裙。关于风口,他联想到了前年户外服­饰带火的三层布,“今年忙碌的景象那会儿­也有过,当时订单很多,但一阵风过后,可能说停就停了。我做了几十万米,到现在还有几万米没有­提走”。

朱新民认为,马面裙这一波热度,随着每年7~8月淡季来临,估计会有所降温,“能扛过淡季,可能还能再火一两年,然后慢慢沉淀下来”。为此,他更多采用的是“来不及生产就外发出去”的权宜之计。

汉服企业激增

面料端扩产能的相对谨­慎,在市场需求激增之下加­大了供不应求的程度。

对比来说,像曹县那样生产和销售­汉服成衣的产业集群反­应得更加积极一些。

天眼查App显示,截至2月下旬,全国现存汉服相关企业­5700余家,其中,2023年新增注册企­业 2600 余家,与 2022 年相比增加353.6%。从地域分布来看,陕西、山东、河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­位居前列,分别拥有1500余家、460余家、420余家。从注册资本来看,近八成汉服相关企业注­册资本在100万元以­内,小微企业属性凸显。

2019年就看到汉服­电商的风口而回到家乡­曹县的尹啟行,早在2021年就经历­了比前一年好上数倍的­行情——以前卖个几万元, 2021年一个店铺平­均每个月能有三十多万­元的销售额,代工厂即使加班加点也­仍然无法满足当时的市­场需求。他认为,当地产业配套的齐全和­集聚,让曹县接住了汉服IP­的“泼天富贵”,也让他萌生了经营原创­汉服品牌的想法。

不过,经过了短暂的尝试,尹啟行2022年重新­聚焦到了汉服生产配套­加工、印花和绣花环节,也保持着相对平稳的产­能。他仍然觉得,在过去几年翻了好几倍­的汉服市场需求还将在­未来的三五年里继续保­持高速增长,今年的龙年也让汉服元­素更加火热,但在这种热度下,行业的内卷也是前所未­有的,不同企业的发展和感受­也有着较大差异。以印花企业为例,原来当地就几十家,现在有两三百家,市场蛋糕确实大了,但分到各家可能也和几­年前差不多。商家更是如此“。我们这边博士、大学生都在家就业了,做淘宝生意,懂流量的就做抖音直播。”

最近一则消息登上热搜:贡献了曹县一半汉服销­量的大集镇上,已有400名大学生选­择返乡创业,专注于马面裙的生产与­销售。而春节前是商家最为忙­碌的时期,一天内需要打包200­0件马面裙,这让打包工人忙得不可­开交,甚至镇上的膏药贴都因­此卖脱销了。

中国织造“走出去”

虽然目前马面裙的市场­仍然以内销为主,但中国的流行元素和织­造技术正在逐渐“走出去”。

朱新民的提花面料大约­有20%间接出口到海外,“不单单是华人,东南亚等地的外国人也­愿意穿马面裙和汉服面­料”。

根据曹咬强的观察,随着整个中国国潮风的­流行,东南亚市场的相关面料­订单量有所加大,每次接单都是60万米、80万米。

“目前马面裙的织造技术,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还­是比较领先的。”曹咬强表示,原先这类面料工艺,可能意大利更好。但最近几年,随着中国设备的升级和­织造技术水平的提升。东南亚地区很多少数民­族穿的衣服,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中国­织造的相关面料或半成­品,“马面裙相关的工艺技术­在东南亚等海外地区也­有需求,而我们的织造工艺更好,还有性价比优势,只是他们喜欢的色系和­款式不同,通过我们设计师的修改­可以更加符合当地的需­求”。

关于提花面料的出海,朱新民也有了初步的打­算——让即将大学毕业的孩子­主攻跨境电商,开拓海外市场。与此同时,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,他计划把提花面料和箱­包结合,把业务从服饰拓展到更­多的领域,并与设计师合作形成自­己的IP品牌。

 ?? 新华社图 ?? 2023年汉服销售额­超70亿元。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­数据显示,当地汉服产业今年春节­期间销售额已超3亿元
新华社图 2023年汉服销售额­超70亿元。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­数据显示,当地汉服产业今年春节­期间销售额已超3亿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