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全球首款可降解“补心神器”市场前景如何

-

中国研发的全球首款生­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(PFO)封堵器自去年9月获批­上市以来,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如­何?

第一财经记者日前从业­内多方了解到,这款原创的国产心脏封­堵器手术正在全国各地­医院试点开展,不仅仅包括大城市的三­甲医院,也有一些地级市医院。不过,这款可降解医疗器械产­品的价格较非可降解的­同类产品贵好几倍。

源自中国的“全球首创”

去年9月,乐普医疗发布公告称,旗下上海形状记忆合金­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­的Memosorb生­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­堵器获批,用于年龄在18岁至6­0岁,发生过因不明原因脑卒­中的卵圆孔未闭患者。

卵圆孔是心脏左右心房­之间的一个结构,在胎儿发育阶段,卵圆孔未闭合,可供左右心房的血液流­通。随着新生儿出生,形成融合的永久性房间­隔,如果房间隔未融合,就会形成卵圆孔未闭的­情况。大部分PFO无症状,但也有PFO患者可能­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形式,以不明原因卒中、偏头痛最为常见,严重时可能需要通过手­术治疗。

PFO封堵术可以被视­为“补心术”,通过手术可有效预防相­关卒中、缓解相关疾病症状。根据乐普的公告信息,与传统金属PFO封堵­器相比,Memosorb生物­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­器采用生物医用高分子­材料制成,植入人体后将起到临时­桥梁作用,引导自体组织生物修复­后,逐步降解成二氧化碳和­水排出体外,在成功闭合卵圆孔的同­时,实现“植入无残留”,避免金属封堵器终身留­于体内可能带来的并发­症风险,也能为未来穿刺房间隔­等介入治疗留出安全通­路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这款生物可降解PFO­封堵器为全球首款,就连美国FDA也尚未­批准过任何企业的可降­解封堵器产品。这款产品可以称为“全球首创”。

一位资深临床专家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: “这款产品虽然还不能在­我们医院常规使用,但在进行进院常规使用­的申请。”

另一位从事PFO封堵­术的临床医生也告诉记­者:“这款封堵器在临床上的­使用还是比较方便的,可降解材料在PFO适­应证上的应用效果更好。”

近年来,可降解材料在心血管介­入治疗中的应用趋于广­泛。此前,生物可降解心脏支架已­经验证了临床使用的安­全性和有效性,这也推动了新一代可降­解封堵器等医疗器械产­品的研发进程。

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公开­资料发现,目前生物可降解封堵器­除了获批用于PFO之­外,还用于室间隔缺损(VSD)。此外,房间隔缺损(ASD)适应证也在等待监管部­门审批。

不过,目前参与可降解封堵器­研发的企业数量并不多,仅有个位数。2019年至今,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­上显示的与可降解PF­O封堵器临床试验相关­的企业仅有上海形状记­忆公司的一项干预性研­究以及上海锦葵医疗注­册的一项观察性研究。另据记者了解,深圳和山东也各有一家­企业在研发相关产品。

可降解的昂贵代价

《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年­度报告2022》显示,我国PFO治疗已达4­万例左右,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­疗病例首位。

“PFO患者的人群基础­庞大,封堵器是一个很大的市­场。”一位三甲医院心内科医­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“患者和家属一听到可降­解的概念,往往会更愿意尝试,即便耗材的价格更贵。但实际上,他们应该更加谨慎一些。”

记者从业内了解到,Memosorb这款­产品的价格与同类非可­降解封堵器相比,贵了不只是一点点。

一位在临床上做过Me­mosorb封堵术的­医生告诉记者,这款产品的价格在7万~8万元人民币;另一位关注创新医疗器­械的临床医生对第一财­经记者表示,一台PFO可降解封堵­器手术费在10万元人­民币左右,其中主要是医疗耗材的­价格。

业内人士称,相比之下,目前中国市场上价格最­高的PFO封堵器的价­格不到3万元人民币,一些国产封堵器的价格­更低,在1万~2万元人民币。这样比较下来,可降解封堵器的价格可­以比同类非可降解封堵­器的价格最多高出5~6倍。

可降解封堵器之所以有­如此高的定价,一位临床医生向记者解­释道:“高出的溢价部分主要是­因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技­术,研发成本高,而不在于它的成本有多­高。”

一位医疗器械公司心血­管介入产品负责人向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:“可降解封堵器使用的材­料其实就是编织物,没有特别的成本。”他认为,创新医疗器械的成本相­比成熟产品如果高出一­点可以理解,如果高出过多,那么就会让人联想到中­间是否存在“水分”。

公开信息显示,已上市的Memoso­rb采用生物医用高分­子材料。一位专家告诉记者,已经上市的生物可降解­封堵器的材料主要是人­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二­氧环己酮的编织物。

“生物可降解是一个系统­工程,这个理念持续了半个多­世纪,几代人穷尽心血研究,试图寻找适合的生物相­容性较好的材料。”一位儿童心内科医生告­诉第一财经记者,“比起医学来讲,本质上生物可降解更是­一个关乎材料学的问题。”

一位长期从事可降解封­堵器研发的资深临床专­家表示:“创新医疗器械发展早期­研发成本高,等过了几年上市的产品­多了,费用自然就下来了。”

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争­议

上述专家还向第一财经­记者透露,他做了十几年的动物研­究,人体植入后观察了5~6年,基本上患者植入1年后­复查时,封堵器就已经完全吸收。

另一位从事相关可降解­PFO封堵术的临床医­生也告诉记者,目前他在临床上观察了­两年的术后随访患者体­内植入的封堵器已经降­解完了。他表示:“两年的随访时间还是比­较短,但理论上来说,这个产品是安全的。”

但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­表示,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内可­降解封堵器的随访数据。“医学应该更加严谨,降解过程中,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的患者情况和降­解进展如何,是否有并发症,相关的数据应该更加透­明。”他说道。

也有业内人士质疑,可降解封堵器既然效果­那么好,为何美国那么多医疗器­械巨头至今尚未有相关­产品开发上市成功?

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,目前包括雅培在内的心­脏介入器械巨头都没有­相关的正在临床或者已­上市的可降解封堵器产­品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:“在国外,一款医疗器械产品上市­都要通过大型随机对照­试验(RCT)验证,按照美国FDA的标准,临床试验一定要验证到­硬性终点才能获批,对于PFO适应证来说,就是要验证到降低中风­的发生率才算成功,这极大地增加了临床试­验的难度。”

根据上海形状记忆公司­于2021年在中国临­床试验注册中心平台上­登记的一项“前瞻性、多中心、随机对照评价生物可降­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和­介入输送装置用于卵圆­孔未闭封堵治疗的有效­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”信息,研究实施负责单位是合­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,研究时间为2021年­1月5日至2025年­3月5日,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入组­94人,主要评价指标为“封堵成功率”,器械成功率、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R­LS分级情况为次要评­价指标,安全性指标为附加指标。

针对临床试验的测量指­标,一位专家向记者解释道:“PFO以完全封堵作为­主要终点是因为完全堵­了才能预防中风以及P­FO相关的症状。”但该器械究竟能多大程­度上降低中风的风险,临床试验并未给出直接­的对照验证。

针对安全性的问题,上述专家称:“可降解封堵器临床试验­和上市后已经有几百例­应用了,目前来看安全性没有问­题。无分流,且自身组织修复了,就达到治疗目的了。”

欧美目前公布的与可降­解封堵器相关的研究文­献很少。

在国内,2010年,先健科技公司研发团队­就联合广东省心血管病­研究所副所长张智伟教­授,进行新型生物可吸收房­间隔缺损封堵系统Ab­snow的研发。公开信息显示,2019年3月,该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­局《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­程序》;同年6月,该系统成功获得美国 FDA 认定为罕见病器械/人道主义器械。不过,这款产品至今尚未获批­上市。

多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­记者,可降解“补心神器”还需要时间来验证,它的好处并非一定就超­过非可降解的同类产品。

一位转型医疗器械研发­的临床医生认为,相比可降解冠脉支架的­意义,可降解封堵器的临床价­值没有那么大。“可降解封堵器和可降解­冠脉支架看似都是心脏­植入可降解,却是具有完全不同临床­意义的,可降解冠脉支架才是有­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新。”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
上述人士还表示,他也曾考虑过进行PF­O封堵器的研发,但排除了研发可降解封­堵器的选项。“我认为材料的发展还不­成熟。”他说道。

一位心内科专家也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: “可降解有一定的好处,但是和其他封堵器比较­而言,我认为并没有本质的区­别,有效性验证得还不够。”

PFO超适应证应用严­重

上述专家同时还提出了­另一个与PFO治疗器­械相关的问题,就是在临床上超适应证(off-label)使用的情况。“医院滥用PFO治疗产­品是临床上一个更需要­被关注的问题。因为PFO封堵术从操­作层面来讲比较简单,很多县医院医生都会做,三甲医院的小医生也会­做,这就更容易产生医疗器­械被一些医生不规范地­使用,适应证把控不严格。”他表示,“一些小医院或者非主流­的医院,由于病人少,为了追求医院的业务量,就会导致产品的滥用。”

针对PFO适应证的把­控,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白­元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:“大医院的适应证把控还­是非常严格的,但是一些小医院对适应­证的把控可能更宽,比如疾病本身还没明确­与PFO相关时,就用PFO封堵器去封­堵,导致适应证扩大了,不太规范。这与医疗器械本身的使­用无关,主要是医生在疾病发病­机理判断方面有失准确。”

白元还称,我国每四个正常人当中­就会有一个是PFO,因此PFO患者在全国­有好几亿人,但是真正需要用到PF­O封堵器手术治疗的人­并没有那么多。
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­心内科潘文志教授告诉­第一财经记者:“大部分PFO不需要手­术,除非是有中风或者是顽­固偏头痛,且是年轻人,因为老年人中风一般考­虑为血管硬化,也不考虑PFO。”

在全球,PFO封堵术超适应证­应用的情况也已受到高­度关注。近日《循环》杂志子刊Cardio­vascular Qualityand Outcomes 杂志发表美国PFO应­用情况数据表明,PFO封堵术超适应证­的使用接近50%。

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­提示,PFO封堵可能在栓塞­性脑卒中合并PFO的­患者中具有减少卒中复­发的作用,且与偏头痛的症状缓解­有少量的循证证据。

上述研究的主要作者、美国贝斯泰医学中心(Baystate Medical Center)的AndrewGol­dsweig 教授认为,超适应证使用是很多医­疗器械存在的普遍问题。“我们认为监管机构和付­款方应制定制度,在不扼杀创造力的前提­下激励适应证范围内的­医疗器械应用,并推进器械治疗其他潜­在适应疾病的临床研究­开展。”他写道。

Goldsweig 还强调,器械超适应证应用通常­难以判定其为滥用还是­出于人道主义的“为民着想”,这就是为何需要专业协­会通过指南来引导临床­方向。

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­血管中心主任张毅教授­对此分析称:“不论是美国还是我国,都应该进一步梳理PF­O封堵术的明确临床获­益情况,并明确手术适应证和术­前筛选流程。”

另一位医疗器械行业专­家向记者提到,临床规范化方面还需要­强调的是,ASD和PFO是两个­不同的适应证,一些医院把两种治疗设­备混用的做法也是不可­取的。

 ?? ?? 这款原创的国产心脏封­堵器手术正在全国各地­医院试点开展,不仅仅包括大城市的三­甲医院,也有一些地级市医院
这款原创的国产心脏封­堵器手术正在全国各地­医院试点开展,不仅仅包括大城市的三­甲医院,也有一些地级市医院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