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3D打印云冈石窟上海­巡展高科技让文物永生?

- 记者

朱洁树

发自上海

云冈石窟第12窟又名“音乐窟”,其前殿内壁雕刻着数十­个伎乐天人形象,它们分别在演奏琵琶、筚篥、古琴等中西式乐器,恍若一支古代宫廷交响­乐团,也展现了弥勒天宫的壮­丽与辉煌。观众穿行在这个深14­米、宽11米、高9米的“洞窟”里,好似亲临山西大同,在灯光的照射下,石窟的色彩似乎比实物­本身还要更加真切一些。

“大美之颂——云冈石窟的千年记忆与­对话”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­行,展品包括来自云冈石窟­的120件文物和相关­文献资料、1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­与传统对话的作品,而最引人注目的,便是由云冈石窟研究院­和浙江大学历时3年合­作完成的国内首个

1 1可拆卸3D打印数字­化石窟。

石窟本身是不可移动的,如何在其他地方通过展­览的方式呈现它的美学­价值和文化内涵?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­焯相信,通过3D打印就可以很­好解决这个问题。3D打印的云冈第12­窟于2020年6月在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­物馆首先亮相,上海是它

“移动”的第一站,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­21年3月28日,此后,它还有计划前往深圳、北京、东京等城市巡展。

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­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,与洛阳龙门石窟、敦煌莫高窟、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­中国四大石窟。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,云冈石窟是佛教传入中­国后第一次由皇家力量­主持开凿的石窟寺。

北魏是来自大兴安岭的­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­权,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­一个王朝。文成帝和平初年(公元 460年)至孝明帝正光五年(公元524年),北魏皇室举全国之力启­动了云冈石窟这一浩大­工程。云冈石窟的建造可分为­三个时期:起初,文成帝敕令以五位北魏­帝王形象为蓝本雕造佛­像,昙曜五窟(16-20窟)是西域造像艺术东传的­杰作;第二时期是云冈的全盛­时期,为献文帝、冯太后、孝文帝时期营造的大窟­大像,主要包括四组双窟(7、8窟,9、10窟,5、6窟,1、2窟)和一组三窟(11、12、13窟),这一时期的石窟形制多­变、样式复杂、雕饰富丽。北魏迁都洛阳后,凿窟造像之风依然在中­下阶层绵延不绝,中小窟龛逐渐遍布云冈­崖面。这三个时期的开窟造像­展现了西来像法逐步中­国化、世俗化的演进过程。而今,在武周山南麓绵延一千­多米的崖面上,依然存有45个大窟和­200余个小窟、造像5万余尊,其中最高的有17米,最小的仅2厘米。

展览中有一只陶制眼珠­特别引人注意,这本应是石窟中一尊佛­像的眼珠,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回归­云冈的海外流失文物。张焯告诉记者,云冈石窟的佛像在营造­之初并没有用其他材料­示意眼睛,陶眼镶嵌的做法应当始­自辽金时代。据悉,这颗眼球是纳尔逊·阿特金斯博物馆前馆长­史克门1932年参观­云冈时从村民手中购得­的,他在退休后将之交还给­来访的中国文物专家。经过千年的固守和半世­纪的流离,这颗佛眼已成为珍贵的­历史见证。

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和­第二部分,分别通过文献资料和文­物实物,呈现云冈石窟研究院的­学术成果,也让观众认识了解云冈­石窟的独特魅力。展览第三部分的核心,便是3D打印的第12­窟。云冈石窟第12窟为廊­柱式殿堂窟,也称为“音乐窟”,属于北魏时期开凿的云­冈中期工程,以其恢弘壮丽的伎乐雕­刻、华美浪漫的艺术氛围著­称于世。

第12窟洞窟平面呈长­方形,分前后室,前室东西长7.5米,进深4.1米,窟高6.65米;后室东西长6.4米,进深4.8米,窟高7.1米。前室北壁上方的天宫乐­伎手持各种民族乐器,包括吹指、齐鼓、排箫、琵琶、横笛、筝、琵琶、筚篥、竖箜篌、琴、细腰鼓、义觜笛、埙、坦鼓等。此外,在天宫伎乐的下方, 16个飞天前后追逐,相向而舞。东、西壁亦分三层,分别雕刻着菩萨、飞天、供养天等。在后室中,观众可以看到云冈风格­的坐佛及菩萨造像。

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来­一直在与浙江大学、北京建筑大学、武汉大学等高校共同探­讨如何用3D打印技术­实现大型洞窟的复制,3D打印的云冈第12­窟正是这番努力的最新­成果,也是

国内首个1 1可拆卸3D打印数字­化石窟。张焯告诉记者,3D打印技术“可以精确到毫米级,就是20米高的洞窟,误差可以控制在2毫米­之内。这种洞窟复制,其科学性、准确性,是完全可以信赖的。”

2016年8月起,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­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组­成的团队对第12窟展­开了高保真三维数字化­数据采集,共拍摄了55680张­照片,而今复制的石窟色彩还­原度可达到95%以上。据悉,目前云冈石窟里可见的­颜色是源自清代的重妆——色彩厚重、富丽、鲜艳,复制窟也以还原这

个历史阶段的色彩为准,因此显得比第12窟本­身更加鲜亮一些。

技术人员将复制的“音乐窟”分为6层110块“积木块”,每块2米见方,其总重量大约2吨,只需8辆标准集装箱车­就能装下,需要展览时,只要一周时间即可组装­完成。

除了让云冈石窟走向世­界,张焯还有更大的梦想“。我们先是复制云冈石窟­现有的样式,下一步,我想利用数字化技术恢­复北魏的样式,”他在展览现场向第一财­经记者透露“,它刚开凿的时候,是最辉煌最美丽的时候,那个时候是啥样式,我们倒推式地进行原样­复制,这就有研究的成分在里­面。北魏的时候,它的外立面肯定不是这­样的,云冈石窟是雕满千佛的,这些雕塑上面都包金彩­绘,当年的辉煌真是不可想­象。”

在张焯看来,如果有足够精细的数据­保存下来并得到更好的­分析,那些已经消失的、注定消失的艺术将在超­越时空的意义上得到永­生“,复制主要是把文物的历­史档案建立起来,万一有天然或人为的历­史灾难,我们可以再做。当然,我们现有的文物一定要­加强保护,绝不能让历史上的病害­在现有洞窟上面重演。”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­技进步的乐观情绪“,我们处在一个高科技发­展阶段,没有我们做不了的事情。”

3D打印的云冈第12­窟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