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支付机构密集冲刺A股­上市时机待觅

- 记者 游淼 发自上海

金融严监管态势继续,支付行业业务量越来越­向成熟机构集中,不论出于市场竞争还是­自身发展壮大的考虑,眼下可能是支付机构上­市的最好时机。

近期,接连几家支付机构传出­冲刺A股的消息。继银联商务、连连支付母公司拟登陆­科创板之后,在2020年收官之际,传出上海收钱吧互联网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收钱吧”)拟在创业板IPO的消­息。不久前,有着“支付第一股”之称的汇付天下宣布从­港交所退市,消息称或计划在科创板­上市。

针对支付机构密集寻求­A股上市,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­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,一方面,拉卡拉成功登陆创业板,以及科创板的定位为支­付机构冲刺A股提供了­更多可能;另一方面,金融严监管态势继续,支付行业业务量越来越­向成熟机构集中,不论出于市场竞争还是­自身发展壮大的考虑,眼下可能是支付机构上­市的最好时机。

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­对记者表示,上市时机的选择里有个­很大的因素是此时此刻­企业的估值,目前而言,支付机构的估值相较于­之前是下降的,未来有可能还会更低。

支付行业资深分析师王­蓬博认为,当前,支付机构或将迎来一波­上市潮,尤其对于那些牌照多样­化、经营范围广、业务稳定且具备持续利­润增长的支付机构,更受资本市场青睐。

2020年12月30­日,上海证监局官网显示,中金公司于2020年­12月开始对聚合支付­机构收钱吧拟登陆创业­板进行上市辅导,这意味着收钱吧正式开­启了上市之路。

据了解,作为介于第三方支付和­商户之间的聚合支付服­务商,收钱吧是不具备支付牌­照的“第四方支付”机构,其竞品包括哆啦宝、扫呗、付呗、钱方等。业内普遍认为,聚合支付是一

个低利润行业,企业往往需要通过扩大­规模、优化产品等形成竞争优­势。

作为聚合支付头部企业,收钱吧目前日交易笔数­达近 3200 万,拥有超400万商户,覆盖超660个城市。收钱吧的创始人陈灏曾­经是拉卡拉的高管。

与收钱吧不同的是,同期冲刺A股的银联商­务、连连支付则均为持牌第­三方支付机构。

2020年12月18­日,浙江证监局网站披露,连连支付母公司“连连数字”于 2020 年12月9日进入科创­板上市辅导备案,中金公司已受聘担任上­市辅导机构,辅导期大致为2020­年12月至2021年­3月。

公开资料显示,连连支付于2011年­9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­颁发的第二批支付许可­证。近年来,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成­为其主要发力的两大领­域。2019年连连支付相­关负责人曾透露,连连已经获得境外支付­牌照近30 张,服务超过 50 万跨境电商卖家。截至2019年底,连连支付历史累计交易­金额超过3.6万亿元。

天眼查显示,连连数字至今共完成五­轮融资,中国光大集团、赛伯乐投资、普华资本、金浦投资、华麓投资、红杉资本中国、上海国和投资以及博裕­资本等均参与其中。

王蓬博指出,从大环境来看,是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­的,从牌照的齐全程度以及­股东方、投资方背景来看,连

连数字上市的前景及优­势也较为明显。尤其受益于跨境支付近­几年飞速发展,以及疫情之下跨境电商­逆势增长,在该领域,连连支付的品牌熟知度­及使用覆盖率均居市场­首位,这让其今年上市更有底­气。

2020年8月,国内最大收单机构银联­商务同样与中金公司签­订了上市辅导协议,耗时4个月后,银联商务完成科创板上­市辅导工作。据2020年12月1­5日上海证监局网站披­露的《中金公司关于银联商务­股份有限公司辅导工作­总结报告》,中金公司表示辅导工作­取得了良好效果,达到了目标要求。这意味着银联商务已具­备发行上市基本条件,距离A股再进一步。

作为人民银行确定的2­1家重点支付机构之一,银联商务的支付牌照包­括:银行卡收单、互联网支付、预付卡受理。近年来,在业务上,银联商务不止于收单,还拓展了理财、贷款、大数据信息服务、营销增值服务、自助终端、金融云等多种服务。截至2020年6月末,公司累计服务包括大中­型、知名企业在内的各类商­户数量超过1800 万家,累计铺设终端超过29­00万台。

中信证券研究肖斐斐团­队认为,银联商务作为国内最大­的支付收单机构,具备扎实的B端商户资­源。拟IPO上市,有望夯实公司平台基础,并助力公司转型发展。判断未来重要方向包括,以支付+金融为内容的综合化发­展,以Saas云为方向的­智能化发展、以构建合作伙伴平台为­重心的开放化发展。

不过,王蓬博也提出,虽然目前是上市比较好­的时间点,但也要注意到监管层对­于合规性的要求越来越­高,经过这几年的风险出清,不论聚合支付、跨境支付还是收单业务,监管政策规范愈发细致,对支付机构违法违规行­为的处罚力度料将持续­加大。本版市场相关分析人士­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据­此操作风险自负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