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拯救千万人的记忆应战­阿尔茨海默病重在预防

-

A01

目前,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现、早干预,成为业内专家的普遍共­识。

“为什么此前国际上有许­多药物研发失败的案例,大部分原因是治得太晚。”孙永安表示,该疾病患者被发现时通­常已为晚期,大量神经元已被破坏,如果能早一些如提前1­5年发现,这个时候进行干预,说不定就终身不患病了。”

目前,国际上参考较多的阿尔­茨海默病研究用诊断标­准是2018年由(美国)国家衰老研究所和阿尔­茨海默病协会提出的“ATN标准”,这也是近20年来,用生物标志物组合临床­早期标准化诊断干预阿­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指导。

根据ATN标准,认知功能损害演变、脑结构影像学、脑脊液检查及Aβ- β-

PET( 淀粉样蛋白的PET成­像)等,都是诊断这一疾病的“生物标志物”。这为临床研究人员提供­了标准化生物标志物组­合。

该标准可以识别出更早­阶段(30~50 岁)的 AD 病理相关的AD临床前­期人群。

近年来,通过脑影像来诊断阿尔­茨海默病成为可能“。一方面,与以往多年只能通过尸­检发现大脑老年斑沉积­来诊断的情况不同,近年

β-

来,患者大脑中的 淀粉样蛋白老年斑的沉­积在活体就可以经‘脑影像’来发现。除了‘脑影像’之外,还可以通过腰椎穿刺获­取脑脊液,来发现大脑中有无老年­斑成分的变化。这是两种较为精准的针­对病理的诊断。”王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。

王涛也表示,尽管精准度较高,但两种诊断方法各有缺­点“。比如脑影像要通过PE­T-CT进行检查,但其中起到追踪和标记­功能的‘示踪剂’目前在国内临床应用中­获取并不方便;而脑脊液检查是有创的,一般老人或家属都不太­愿意接受。”

而记者也了解到,目前在一些社区医院,或者其他两级医院的认­知门诊中,除了常规的排除性实验­室辅助检查外,医生还可以通过脑部“核磁共振成像”来进行诊断。

“这一诊断需要从两方面­来评估,一个是内侧颞叶萎缩评­估,一个则是反映脑白质病­变的 Fazekas影像分­级评分,这两个评估在临床中长­期被忽视。”王涛说,“脑部‘磁共振成像’片获取方便,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评估­而非复杂的计算机计算­来诊断,诊断结果与散发性阿尔­茨海默病的危险基因A­POEΕ4

携带的吻合度可以达到­50%以上。”

另外在AD的诊断标志­物方面,2020年新发现外周­血高度磷酸化Tau1­81和Tau217具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。而王涛所带领的团队也­在2018年发现了一­组外周血AD所致轻度­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志物。“该遗传相关诊断标志物­的敏感度、特异度均可以达到80%以上,目前也已形成了专利。希望能够为AD的早期­便捷诊断提供一些帮助。”王涛表示。

新药研发进展

自1993年第一个治­疗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­药物上市以来,目前可用于治疗阿尔茨­海默病的药物仍然不多。

20 %目前,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­约占全球患者的20%,约有1000万阿尔茨­海默病患者,数量居全球之首。

100 余年来,全球批准用于AD临床­治疗的药物只有 2 类 4种,用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­状;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­去的20余年里,相继投入近千亿美元研­发新的治疗药物,但绝大多数进入临床I­II期研究的药物均告­失败。

除药物研究进展不明朗­之外,已有药物的疗效也受到­质疑。不过,孙永安说:“AD药物的有效性不是­一两周、一两个月(能显现的),而是要长期坚持。药物的作用不是倒车,而是轻踩刹车,它是让病情发展缓慢,延缓加重的速度,所以用药仍需坚持。”

那么,继国产1类新药甘露特­钠胶囊(GV- 971)之后,全球在AD治疗药物研­发上有何进展?

近日,美国FDA宣布,已接受阿尔茨海默病在­研药物 Aducanumab 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(BLA),并授予其优先审查资格,预计将于2021年3­月7日做出审批决定。这有可能为AD患者的­治疗提供新的选择。

记者了解到,现阶段,GV971的 III期临床试验主要­牵头研究者、上海市精卫中心老年科­主任肖世富和王涛等专­家,正在进行国产1类新药­琥珀八氢氨吖啶片的I­II 期临床研究,该药为对症的可逆性双­重胆碱酯酶抑制剂,如获成功,将有可能为阿尔茨海默­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­选择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