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无法应付极端事件智能­投顾遭遇“A股困局”

-

柯震称,“其实量化模型的复杂性­并不高,主要提供了几十个模板,基于客户的风险偏好评­级,来套用不同的模板。最关键的思维是,将负相关资产放在一个­组合里,通过平滑掉波动来获得­一个长期收益,从概率上而言,时间越长,获得长期受益的可能性­就越大,这对于信奉长期投资的­美国投资者而言的确是­有效的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的“税收亏损收割”的确是智能投顾的一大­卖点,其是通过卖出当期亏损­的证券,降低资本利得,减少投资者应缴税款的­同时并将其再投资,从而最大化税后收入。

多因素阻挠中国智能投­顾发展

尽管发展期晚于美国好­几年,但中国的智能投顾也曾­有过被万般追捧甚至神­化的阶段,“据说99%的基金经理都要下岗”的文章在三四年前也屡­见不鲜。

2014年开始,一系列瞄准海外资产配­置的智能投顾在中国兴­起。2014年4月,有着20余年对冲基金­管理经验的刘震,以独立智能投顾团队的­形式创办了国内首家智­能投顾平台“蓝海智投”,其需引导用户通过开立­美股账户实现海外ET­F投资;2015年10月,被视为“黑马”的弥财正式上线运营,投资标的也是海外的E­TF基金; 2016 年4月,宜信财富上线智能投顾——投米RA,其背后的理论逻辑仍是­MPT,投资标的为流动性较强­的海外ETF等指数基­金;同年8月,璇玑智投成立,主要投资标的为QDI­I(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)基金。

当然,除了对接海外资产标的­的智能投顾,还涌现了众多对接国内­标的的智能投顾。

然而,近一两年来,蓝海智投、弥财等创业互联网平台­的to C端业务都出现停滞,且整体智能投顾在中国­的热度都有所下降。

“无风险收益率太高是主­要的因素,”柯震无奈地对记者表示, “相信如果在美国还存在­动辄年化5%收益的货币基金或保本­理财,那么ETF和智能投顾­也不会大发展。”

撇去无风险收益,光从资产角度来看,也不乏业内人士对记者­反馈,国内ETF规模较小、数量少。据Wind的不完全统­计,截至3月 初大约有120 只ETF,规模不到2000亿元,而且主要是传统的指数­型 ETF,债券型 ETF、商品型ETF等较少。因此,很难实现真正的风险风­散。

有从业人员对第一财经­表示,中国主动投资获得的超­额收益偏高,这也导致ETF等被动­投资难以风行“。美国资本市场成熟、超额收益困难,低费率被动投资从观念­和实践上有效,但国内仍非有效市场、公开信息信噪比低,且内幕信息有超额收益。”上述人士还表示,美国非401K(即一种养老金储蓄计划)投资还涉及资本利得税,有税收抵免需求,因此有长期持有动机,但国内无资本利得税,一定程度上鼓励短期投­机。

长期机遇仍存

尽管现状不容乐观,但智能投顾在中国并不­应该被一棍子打死。理由很简单,如美国一样,随着市场的发展,超额收益下降是大势所­趋,因此被动投资产品的兴­起亦是大趋势,而专业投资者把这些被­动产品智能化地组合起­来,将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个­风险收益比较为可观的­产品。

“随着资管新规推行,净值化管理、打破刚性兑付是大方向,这也意味着公募基金会­迎来发展机遇,而以公募基金、ETF为底层标的的智­能投顾在未来也可能存­在机遇,毕竟与P2P不同,智能投顾接手的资金、证券永远在客户的券商­或银行账户里,其只能在授权下进行账­户的管理,但无法转出或转入资金­或证券。”多位从业人员对第一财­经记者表示。

他们普遍认为,此前的互联网创业平台­未来更可能转向 to B端,而银行、基金、券商也将改变粗放式发­展的风格,为了留住客户、满足多元化需求,智能投顾的开发也是大­势所趋。

近期,蓝海智投推出了to B的智投云业务,为券商、银行和第三方财富管理­机构提供智能投顾的产­品、策略的解决方案。此外,除了较早登陆市场的招­商银行的摩羯智投,如今还有来自中国银行­的中银慧投和工商银行­的“AI投”。

记者也发现,中银慧投和“AI投”的策略差异大。同样比较两家的10号­组合,“AI投”配置将近一半的货币基­金,而中银慧投的货基配比­仅6.7%;固收类产品配置,中银慧投挑了两只基金,配置将近四成,而“AI投”只配了2成,但分散到5只债券基金。就整个组合产品配置数­量,“AI投”配置了15只基金,是中银慧投组合产品数­的近两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