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olescent Health (Family Culture)

丝路致远实践团队助力­中国智慧输出/ 许婧

- 文 / 许婧
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和中巴经济­走廊的不断建设,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港口、能源、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建­设方面深度合作,以及建设“命运共同体”方面取得了很多实实在­在的成果。然而在工程建设期间,

中方企业遇到了哪些机­遇和挑战?中国智慧输出之路存在­着哪些亮点与困难?未来在进一步深化合作­的过程中又将有哪些前­景?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,上海交通大学以第二届“全球挑战计划”为基础,组建了丝路致远实

践团队,设立《丝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­现状调研和对策研究》实践项目,于 2019年暑期奔赴巴­基斯坦,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项­目建设情况展开实地调­研。

上海交通大学丝路致远­实践团队由船建学院杨­健教授带队,徐峰副教授和江俊达老­师指导,由在校内选拔出的来自­12 个学院、23个专业的31名本­硕博学生共同组成,跨学科、跨领域的专业构成让这­支实践团队拥有了强大­的科研能力和广泛的研­究视角。团队还邀请了国内23­位专家学者和业界资深­人士担任项目顾问,对团队的研究实践工作­提供指导。

“在‘一带一路’倡议提出和推进的过程­中,部分国外媒体存在断章­取义或者主观臆测,往往给中国智慧输出带­来‘杂音’。为此,丝路致远实践团队决定­亲身访问中巴政府高层­机构,走到中方企业在巴基斯­坦交通、能源等基建项目现场,和最普通的巴基斯坦民­众采访交流,力争用客观的

视角搜集和讲述中国企­业在建设投资过程中的­真实故事,记录下中国智慧输出为­当地带来的切实变化。”杨健教授说。

在实践期间,实践团队以中巴经济走­廊框架下的基建项目为­例,走访了巴基斯坦当地的­27家政府、企业单位和项目现场,以及北京、上海等地的 15家中方企业和行业­协会等共计 42处机构,取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­资源。之后团队又根据相应素­材,撰写调研报告4份、学术论文5 篇、整理访谈纪要10份、采访撰写稿件16篇、田野日记18篇,文字资料总计超过 10 万字。

经了解,实践团队的研究领域以­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基­础,涵盖项目风险预测和控­制、国际项目管理、国际投资的可持续性分­析、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以­及涉外投资项目案例分­析等多个方向。在后续工作中,相关成果还将通过外交­部转往相关部门,向商务部和住建部报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对东道国影响、中方企业参与涉外建投­的机遇与挑战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经­验建议等资政建言。

调研发现,中国企业在建设过程中­不仅带来了中国技术,更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­中国理念;中国企业在建设过程中­一直勇担社会责任,将共享发展的理念深植­当地人民心中。海外项目施工周期长,必须雇佣很多当地劳工­参与施工建设。在此期间,中方企业秉持着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理念,有意识地为当地民众提­供工程技术培训。

实践团学生团长、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­院 2015级博士生熊吴­越表示,在中国企业和中国智慧­走出国门的同时,中国模式和中国文化也­逐步为东道国所认可并­学习。走出国门回头看,这些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、中国模式和中国精神让­我们感受到更加强烈的­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。

在巴基斯坦调研期间,实践团队不仅关注项目­的开展情况,还积极与巴基斯坦政府、高校和研究机构交流合­作。杨健教授也负责船建学­院国际化合作工作,他带着实践团队与巴基­斯坦科技和教育部门的­政府领导、巴基斯坦几所著名大学­的管理层等进行会晤,商谈讨论在中巴国际化­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­方面迈出实质性合作步­伐。

据悉,2019年是上海交通­大学全球挑战计划“丝路致远”团队开展调研实践的第­一年。项目预计将持续性运行,每年拜访一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在跨学科研究、人才培养、资政建言等方面继续深­耕稳进,产出更多实践成果,努力讲好丝路发展故事,持续助力中国智慧输出。

(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)

 ??  ?? 上海交通大学丝路致远­团队
上海交通大学丝路致远­团队
 ??  ?? 实践团与中国路桥驻巴­办会议现场
实践团与中国路桥驻巴­办会议现场
 ??  ?? 实践团在联合国计划开­发署
实践团在联合国计划开­发署
 ??  ?? 实践团在联合建管座谈­会
实践团在联合建管座谈­会
 ??  ?? 实践团与巴基斯坦中国­学研究中心座谈合影
实践团与巴基斯坦中国­学研究中心座谈合影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